1 / 12
文档名称:

世界文明史复习资料补充.docx

格式:docx   大小:47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世界文明史复习资料补充.docx

上传人:63229029 2017/5/25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世界文明史复习资料补充.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名词解释(补充) 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印度人宗教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它是“为维护礼仪的纯洁性,而在内部一致遵守特殊规则的一批家庭”。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分成四个等级: 1 、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2 、刹帝利: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比如武士;他们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3 、吠舍:普通劳动者,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4 、首陀罗:奴隶,受到压迫和剥削最深,代表被征服民族;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不入流的「贱民」,亦叫做单陀罗,成份是打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统治阶级利用婆罗门教给种姓制度披上一层宗教的外衣。改教宣称四个种姓完全处于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维护种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 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 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 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 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种姓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职业世袭和内婚制。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印度自古至今经历了集中社会形态, 但种姓制度意志延续下来, 成为其社会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种姓制度在长期的演变中越来越复杂, 出现了其他许多种姓和亚种姓。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向成员提供了保护, 但他制造种姓隔离, 维护社会的不平等,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和强盛起了消极的作用。波斯、腓尼基与希伯来(犹太) 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在公元前 1000 年出现,由原始迦南字母演化出来。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他们的腓尼基语。腓尼基语是一种北闪族语言。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 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字母,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犹太教: 以色列犹太人所信奉的宗教,在“巴比伦之囚”时期发展成熟。主要教义为:(1) 绝对的一神教信仰, 只崇拜上帝耶和华, 认为他是宇宙中唯一的全知全能和创造世界的主宰。(2 )坚信以色列是上帝的选民,以色列人比其他任何民族都优秀。(3 )救世主信仰。此外犹太教还有诸如安息日、割礼等相当多的教规、礼仪和禁忌。犹太教经典为《圣经· 旧约》。犹太教有利于犹太民族维系宗教文化传统,但也使其隔绝于其他民族之外,带来了排外、封闭的消极影响。希腊荷马时代: 公元前 11 世纪到前 9 世纪,《荷马史诗》反映的时代, 又称英雄时代。它处原始社会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代, 已由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当时军事民主制盛行, 三种机构为: 民众会, 长老议事会, 军事首领巴赛勒斯。当时多利安人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使希腊步入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国内外用来概括古希腊史的一个大阶段(前 11—前9 世纪)的传统术语。因过去关于这一时期的知识主要出自可能为荷马所作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故名。由于史诗中的主人公皆为“英雄”人物, 故又有“英雄时代”的说法。但随着百余年来考古发掘成果, 属于这一时代的实证史料日益增多, 逐渐取代不太可靠的史诗材料, 国外学者已使用其他术语来替换这一概念。但也有部分人从约定俗成的意义上继续使用它。该时代的希腊社会看来退回到原始社会末期,没有文字、宫殿、国家、城市,因此又常被称作“黑暗时代”。但是阶级社会的曙光已经出现。铁器得到应用, 居民从事农业、家畜饲养业, 手工业、商业有初步发展。在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水平上, 土地私有制已产生, 贵族、平民、奴隶阶级均已出现。贵族把持氏族、部落的管理机构,军事首长(王,希腊人称巴赛勒斯)掌有军事指挥权、宗教祭祀权和部分社会管理权,国家即将从军事民主制状态下的原始社会脱胎而生。) 宗教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宗教信仰,约发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图腾”系印第安语, 意为“属彼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 照列为该全族之忌物,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其繁衍。吠陀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 1500 年前至公元前 600 年这一段时期,雅利安人演绎了进入印度并从征服者转变为统治者的历史。记载这段历史的主要文献是婆罗门教的吠陀经, 故在印度史上, 这段时期叫做“吠陀时代”。分为两个时期, 从公元前 1500 年至公元前 1000 年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从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前 600 年则被称为“后期吠陀时代”。佛教“四谛”说:谛,有真实不虚之义,用以表明所说乃真正的、确切的道理,它包括苦、集、灭、道这四谛内容, 苦谛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