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 目的 对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80例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4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室性心律失常基司, 国药准字H20041598)进行治疗, 门冬氨酸钾镁1支配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 1次/d, 持续1周。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钾、血清镁水平, 并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患者每日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进行密切观察, 同时结合心脏听诊结果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比较。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差异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个等级, 显效:患者症状尽数消失, 过早搏动消失或大幅减少;有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过早搏动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 过早搏动无显著变化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显效29例, 有效8例, 无效3例, %;对照组患者显效20例, 有效8例, 无效12例, %。试验组患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中出现皮肤过敏患者3例、低血压患者2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例, %(7/4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皮疹患者2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例, %(5/4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钾及血清镁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钾、血清镁水平组间组内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且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见表2。
3 讨论
胺碘酮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较为突出的常用药物, 也是时下应对各种心律失常合并心功能不全等病症的首选药物[1-3]。胺碘酮能够有效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间, 从而达到抑制傳导的目的, 同时具有一定的频率依赖性, 而在延长负极时则无频率依赖性, 故而其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副作用较低。此外, 胺碘酮能够扩张外血管, 增加左室输出量, 可引发低血压的问题, 却不致加重心功能不全。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均可见于长期服用患者[4-7]。
门冬氨酸钾镁能够有效提高细胞内钾、镁离子浓度, 从而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的几率, 同时通过抑制钙内流、抗氧化、抗血小板活化以及保护内皮功能等途径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8, 9]。除此之外, 镁离子能够减缓房室传导, 有效延长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 并终止折返形成, 具有抗心律失常的效用[10]。
本次研究之中, 合用胺碘酮与门冬氨酸钾镁对室性心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