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能够维持其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者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害,称为“临床稳定”而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叫作“临床不稳定”。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四大类:结构性稳定器一椎体的形状与大小,关节面的形状、大小与方向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通常位于深部、具有单关节或者单一节段分布、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脊柱最重要的局部稳定肌为多裂肌,其他如腹横肌、腰大肌也起到类似作用。多裂肌作用包括提供脊柱的节段稳定、保持脊柱的自然生理前凸、控制小关节的运动、调整椎体间压力和负荷的分配。腰部多裂肌的每一肌束均有来自背部神经支的内侧分支分布,且均来自同一节段腰椎的神经,这就意味着节段间的多裂肌能调整和控制相应节段去承载负荷,多裂肌是唯一一块主要起到保护椎骨的作用的肌肉。多裂肌与椎骨关节突关节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控制椎骨关节突关节在头尾方向的滑动,控制着在椎骨上的压力和负荷的分配。
3
脊柱的渐进性损伤过程
(一)脊柱疾病的病理过程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脊柱稳定性逐渐丧失的过程。通常有以下几个常见原因导致脊柱稳定性的逐渐丧失:
1•脊柱长时间姿势不当或过度负荷。研究显示,长时间座位工作者,患慢性腰痛的几率较高。同样,反复弯腰搬取重物也容易导致腰背肌肉劳损、韧带椎间盘等结构出现损伤。
2•椎间盘的退变:20岁后椎间盘开始退变,髓核及纤维环含水量逐渐减少,髓核张力下降,椎间盘高度逐渐降低;同时髓核中的多糖蛋白含量降低,胶原纤维含量增多,髓核弹性下降;纤维环各层逐渐发生玻璃样变性,裂隙逐渐产生;软骨板退变,逐渐变薄并囊性变。积累性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椎间盘反复受到纵向压力及扭转、屈曲应力,纤维环逐渐产生由内向外的裂隙,髓核往往从该处突出或脱出。其退变的后果是椎间盘为脊柱稳定做出的贡献减少,脊柱趋于不稳定。
3•肌肉功能的紊乱:研究显示,正常人卧床48小时后,其多裂肌功能即开始下降且并不会由于重新下床活动而恢复。日常生活中,各种原因如长时间的负重、姿势不当、急性损伤、长期卧床等诱因都可以导致脊柱的局部稳定肌出现肌肉萎缩、失活、功能紊乱,导致脊柱的稳定性下降;由于整体运动肌为大脑的随意性控制,而局部稳定肌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模式工作、即所谓“下意识”控制,当局部稳定肌功能紊乱后,人体往往不能自行恢复,这时人体通过提高整体运动肌的收缩程度和收缩时间来试图增加局部的脊柱稳定性。局部稳定肌为姿势肌,紧贴脊柱、耐力好、可长时间工作,在耐力活动时激活(维持脊柱节段稳定),整体运动肌为快肌、远离脊柱、爆发性活动时(完成日常动作)激活,以上的肌肉能力上的区别导致整体运动肌即使过度工作也依然不能取代局部稳定肌的作用,一方面患者脊柱稳定性继续下降,另一方面,整体运动肌长时间的持续收缩导致肌肉痉挛、劳损、肌筋膜炎症和肌肉及筋膜的短缩,患者感到颈部或腰背部沉重、僵硬、疼痛。
以上三个因素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导致脊柱的稳定性逐渐下降,最终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在早期,脊柱三亚系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代偿,脊柱稳定性得以保持。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颈部、腰部的疼痛,其原因主要为处在身体外层的整体运动肌过度劳损所致,检查病人会发现表层的大型肌肉紧张、僵硬、肌肉的止点可有明显压痛,脊柱活动度轻度受限。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内层的局部稳定肌进一步萎缩、失活、被牵长,外层的整体运动肌出现肌肉和筋膜的炎症和短缩并导致脊柱的活动度进一步下降,体检时可发现外层的大型肌肉出现纤维条索、肌肉僵硬无力等变化。由于主动亚系的能力下降,被动亚系承担了更多的负荷,这进一步加速了椎间盘的退变,同时过度的应力集中导致韧带肥厚、硬化、小关节突增生,随之可能出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间不稳
5
等情况,临床表现为慢性颈部或腰部疼痛、上肢或下肢麻木疼痛、间歇跛行等情况。
问题一何谓悬吊运动训练(S-E-T)?
悬吊运动训练(S-E-T)是基于现代康复理论最新成果的训练技术。S-E-T包括诊断和治疗系统。诊断系统的核心是弱链测试。患者首先在闭链运动中接受测查,负荷逐渐增大直至不能正确做动作或者感到疼痛为止。如果发生上述这种情况或者左右两侧的负荷量有明显差别时,说明存在一个或多个“薄弱环节”。用开链运动检测各块肌肉以确定薄弱处。涉及肌肉耐力的测定,则是通过不断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实现的。治疗系统包括如下部分:肌肉放松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牵引、关节稳定性训练、感觉运动的协调训练、肌肉势能训练等。S-E-T还拥有自成体系的训练软件,通过软件可以进行个性化训练设计,可以不断修改调整训练计划,使训练和治疗更明确更具体。通过牵引、减重、和放松技术使紧张的大肌肉(Globalmuscles)松弛、通过关节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