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浅析《巴塞尔协议III》.docx

格式:docx   大小:1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巴塞尔协议III》.docx

上传人:xiaobaizhua 2022/6/27 文件大小: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巴塞尔协议III》.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巴塞尔协议III》
《巴塞尔协议III》产生原因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国际社会造成巨大的恐 慌,这场全球性金融海啸,给世界带来巨大损失,各大经济体出现不同程度 的经济衰退,失业人数急剧增加本次金融危机的产浅析《巴塞尔协议III》
《巴塞尔协议III》产生原因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国际社会造成巨大的恐 慌,这场全球性金融海啸,给世界带来巨大损失,各大经济体出现不同程度 的经济衰退,失业人数急剧增加本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深化,充分暴露 出此前的银行业监管体系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旧有的银行业监管规则中,对 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过低,使得银行体系难以抵御突如其来的全球性金 融系统风险。因此早在2010年年初,美国银行监管业者就提出了回归于最 为原始也是最为有效的监管规则,即强调提高银行业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以 使银行体系有充分的自有资金应付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为避免全球 信贷危机重演,全球银行业监管者于当地时间2010年9月12日在瑞士巴塞 尔达成协议,即《巴塞尔协议III》。
《巴塞尔协议II》《巴塞尔协议III》的主要内容对比
(1) “巴塞尔II”的不足
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在“巴塞尔II”的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中, 对风险的度量仅限于单个贷款,没有考虑到贷款之间的关联性。第二支柱(监 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此虽有所述及,但由于该部分在对监管方式的选择、 模型设定等方面的规定模糊而复杂,致使贷款之间的关联性不能得到很好度 量。在巴塞尔协议的前两个版本中,国际风险一旦被确定,便作为一个常量 进入到VAR模型中。而在实践中,模型中的国际风险因子通常很小,以致不 能将其作为对真实风险的度量。在美国开展业务的欧洲大型银行在次贷危机 中损失惨重,可见国际风险因子并不足以对银行面临的真实国际风险做出有 效提示。
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不断试图绕开监管,而“巴塞尔II”对这些金融创 新的风险估计显然不足,例如信用违约互换(CDS)作为一种规避监管的创 新金融工具,通过风险置换可以使监管者无法确定真实的风险水平,而银行 则可通过掩盖风险谋取更多利润,“巴塞尔II”对这种情况无法做出很好的 判定。
“顺周期性”问题凸显并广受诟病。按照“巴塞尔II”规定的计算方法, 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在基于历史数据计算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 违约风险暴露等指标时,往往会表现出“顺周期性”的特征,即当各经济指 标向好时,金融业的坏账率往往也会降低,更多的资产被定义为优质资产。 此时,在《巴塞尔协议II》的框架下,同样多的资本将可支持更大规模的资 产,而在经济衰退时,同样多的资本可支持的资产会变得更少。这种“顺周 期性”无疑会助长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反过来,波动的加深会对金融体系造 成更大“伤害”。
对银行业的监管仍存在较多“盲区”。第一,“巴塞尔II”希望把在第 一支柱中“不便表述”的一些监管要求放在第二支柱中,但后者定义中的含 混不清使监管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作用。例如,银行的某些柜台交易的价 格及价格变化不易被交易对手外的其他人所知,某些历史数据的不完善和某 些模型参数设定中的主观性过大等问题在“巴塞尔II”中都没有得到很好地 阐释和解决。第二,一些定义阐述仍有待完善。例如,商誉在股本、一级资 本和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