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湿疮中医护理查房严重湿疹
第一页,共四十一页。
一、查房目的
1、熟悉湿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掌握湿疮的临床护理及辩证施护
3、掌握湿疮的护理重点及难点,提高护士专 科能力。
4、熟悉湿疮的国际国内新进展产生皮质炎。
4、情绪波动过大、失眠等精神因素可加重病情,因此指导患者掌握自我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使其树立疾病痊愈的信心。
5、嘱其按医嘱继续用药,经巩固治疗,必要时复诊。
第十五页,共四十一页。
饮食指导
嘱患者清淡易清化饮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不吸烟,不酗酒,忌食辛辣、牛肉、羊肉、鸡肉、鸭蛋、糯米、葱、香菜、海鲜等发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另有研究表明,芹菜、苦瓜、番茄这3种蔬菜有防治湿疹的效果,可以嘱患者多食用。
第十六页,共四十一页。
查房流程
责任护士汇报病史
1
病情分析阐述
2
相关知识链接提问讨论
3
查房小结
4
第十七页,共四十一页。
一、定义
中医学认为是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失健运或营血不足,湿热稽留,以致因虚风燥,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
第十八页,共四十一页。
二、病因
本病病因复杂,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新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是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
第十九页,共四十一页。
三、症型
中医通常按辨证分型将湿疹分为三种类型:
(一)湿热蕴结
(二)脾虚湿蕴
(三)血虚风燥
第二十页,共四十一页。
四、临床表现
(一)湿热蕴结: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滋;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一页。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一页。
四、临床表现
(二)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流滋,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一页。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一页。
四、临床表现
(三)血虚风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肥厚粗糙;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一页。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一页。
五、防治
一、预防:
1、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暴力搔抓以及接触对自身皮肤敏感的物质等。
2、避免服用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海鲜、浓茶、酒、辛辣食品,如对某些物品过敏,一定要注意避免接触。
3、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流通气血,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一页。
五、湿疮的防治
二、西医治疗
内用药物治疗:
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可用抗组胺药等,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等静脉注射,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外用药方面:
渗出多者可用白矾加冰生理盐水作湿敷,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涂擦,皮损较干燥者可选用软膏涂擦。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一页。
五、湿疮的防治
三、中医治疗
1、中药内服:运用传统的中医理论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分析,湿热蕴结主要选方龙胆泻肝汤,脾虚湿蕴主要选方除湿胃苓汤,血虚风燥主要选方当归饮子汤,随病情加减。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一页。
五、湿疮的防治
三、中医治疗
2、中药药浴:能使药物成份直接通过局部皮肤吸收而发挥作用,借助热力,疏通局部气血经络,增强组织的抗病能力,另外,通过熏洗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异物刺激,促进局部损伤的修复愈合,达到“以外调内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2)不宜空腹及饱腹状态下进行药浴,应在餐后一小时进行。 (3)此法一般适用于能自行活动者,饥饿、体弱、年老、儿童、精神欠佳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4)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呼吸,以防虚脱或休克的发生。 (5)患者有不适现象时,停止药浴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第三十页,共四十一页。
五、湿疮的防治
三、中医治疗
3、隔物炙足三里,具有调脾胃、通经活络、疏通化湿、扶正祛邪,提高患者免疫力,激活人体的自愈功能。
注意事项:
(1)颜面、五官、大血管处,心脏部位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