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老师》观后感
《老师》观后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都在工作、家庭和孩子三条线上来回奔跑。对于“老师”这个曾经让我再熟识不过的两个字眼已经渐渐淡化。
成家,乡村老师就担心定(谁又不是呢?),农村教化工作就没有人继承,怎么办?就像是主持人说的,听着舒老师风趣的话,我们都笑了,但笑不肯定意味着欢乐。
还有那位在贵州从江县工作的已经不再年轻的朱维娇老师,40岁的人了,还没有结婚。老师的岗位让她成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社会接触面不多。而同时因为经济拮据,走到社会上还有肯定的自卑感,就更找不到对象了。事实上,我们在去采访之前,就被告知,关于婚姻的事,朱老师不愿多谈。所以影片中关于她的个人生活也只是一句带过,但这确的确实是朱老师和其他众多乡村老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作为一个普一般通的人,乡村老师也都希望改善生活条件,渴望更富有的生活。《老师》中采访的每一个老师几乎都提到了收入的微薄和经济的拮据。甘肃省年轻的潘凤美老师面对镜头动情地哭了,因为她“想多挣点钱,给妈妈治病”;山西临县的王秀平老师不舍得给外出打工的孩子打电话,因为“费用高”;何美基老师去年升职“小高”,每个月1,700多元的工资,就已经让他很满意了;贵州从江县打秀乡的韦老师,为了供孩子上高校,不得不四处借钱;甘肃古浪的马治宗老师甚至说“只要能吃饱肚子,就感觉没有别的奢望了”……我们从老师们的言谈中,从他们的表情里,甚至看到了些许的无奈。我想,每一个面对这样艰苦物质条件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无奈的。关键是无奈之后是什么,是乐观、是奋斗、是坚韧,还是消沉、是放弃?
而令我欣慰的是,对美妙生活的渴望,并没有丝毫影响乡村老师对孩子们的爱。《老师》就是一部爱的宣扬片,影片中充斥着老师们的爱,那是对孩子们的爱,对自身工作的爱。甘肃古浪的严泰山老师,带着仅有的2个学生,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他教的是用“心”字和其它汉字组合形成新的字,好像是想告知孩子们“心”的重要。尽管孩子少,他教得还是那么仔细。山西临县的那位李福莲老师,因为校舍破旧,就把孩子们接到家里来上课。每天放学,她肯定要目送孩子们平安地离开。短短的一段路,“慢点、慢点走……”不知道讲了多少遍。还有那位我们感动的老师在吃饭时,看着孩子们的眼神,那是慈母才有的眼神。
乡村老师在付出爱的`同时,得到的是满意和欢乐。我们听到韦老师笑眯眯地回应为什么不外出打工时说:“这些孩子须要我,山里的孩子须要我”;“那没人叫我老师了,我就爱当这个老师”,然后是她爽朗的笑声。我们不能遗忘何美基老师在讲到他教的众多的孩子最终走出山区,在外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时脸上那骄傲的表情。说到其中一个孩子外出打工一个月挣1万多元,何老师明显不是嫉妒,而是傲慢。甘肃严泰山老师一生第一次“下馆子”,是因为他教的班考出了好成果,这是他“最兴奋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