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RLU:“台胞”心里的声音.doc

格式:doc   大小:10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RLU:“台胞”心里的声音.doc

上传人:sdhdjhty 2017/5/26 文件大小:1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RLU:“台胞”心里的声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RLU :“台胞”心里的声音 RLU 风云 1978 年出生的兰大电台, 最初叫“兰州大学广播站”, 1987 年试播无线调频广播,更名为“兰州大学广播电台”。直到 2001 年4月 23 日,电台正式播出无线调频广播节目,才有了自己的英文名: Radio of Lanzhou University ,也就是让很多“退休台胞”念念不忘的 RLU 。电台设置了专题部、新闻部、技术部、体育部、听众服务部等部门, 每一年纳新完毕, 台长、编辑、记者、播音、技术、监听、办公室助理……成员可达 200 位左右,算得上校媒里的“大块头”。不同于普通社团, 电台无论是开学纳新还是平日运行, 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流程。每个开学季, 电台在军训期间就开始宣传纳新, 军训结束后, 进行笔试。笔试的题目由各部门按照自己的工作内容设定,包括新闻采写常识、稿件改写实务、专题策划等。通过第一轮筛选后, 是面试环节, 电台的传统是采取“高压面试”,部门“老人”全部出任面试官“围攻”新人。播音部还需要“录小样”,通过小样的波形判断声音是否符合,毕竟,作为播音员, 声音得过关。面试结束后,有“难熬”的一个月的见****期, 这个月的淘汰率有时高达 50% 。以新闻部为例, 见****期的主要内容是“新闻 600 秒”节目中消息稿的采写, 以见****记者稿件数量和质量决定去留。其他部门,从最基础的业务入手见****最终留下合适人选。 2 平日里,电台节目从早上 7: 25 开始,下午 16: 30 结束,工作日每天有 9到 10 档节目,周末则只有傍晚的音乐和点歌节目。内容有央广转播和报纸摘要、早间新闻报道、音乐有话说、新闻 600 秒、专题节目等, 分为直播和录播两种。体育新闻和新闻 600 秒两档新闻节目为直播, 需要编辑提前完成组稿。节目开始前半小时, 他们到达办公室, 就绪后在大播间直播。录播节目提前一天完成。报题、修改, 采访、组稿, 音乐、后期, 直播、录播……这些程序一环接着一环, 随着流程的开展, 节目有序地播报,回响在校园里。除此之外,电台利用周末时间,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从省台请来业界老师,进行广播发音、后期剪辑、新闻采写等方面的培训。电台吾家在电台办公室的墙上, 挂着一个大大的方形牌匾, 上面是笔力遒劲的“家”字。电台的“家文化”浓郁, 无论是初来乍到的新人还是即将退休的老人, 在社交媒体提及电台, 最高频的表达就是“这个大家庭”。一年一年,“家庭成员”一波又一波地变化着, 但是“家文化”传承了下来, 让一届届电台人之间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在播间的抽屉里, 放着好几本精致的小本子, 是各个部门的“留言墙”。做节目的间隙, 大家****惯在本子上写上三言两语, 或是翻看部门其他小伙伴的留言, 或深情或调侃地回复上几句。有人吐槽, 在那档 30 分钟的“大节目”录制中遇到诸多不顺, 设备意外故障, 还因为稿件瑕疵被老师批评, 记录者在本子上一通宣泄,最后给自己写了一个大大的“ Fighting ”;有 3 人感慨, 这是第一次正式走进播间做节目, 写主播的声音, 写技术的耐心, 写节目完成后大大的成就感; 也有人倾诉, 这是“退休”前的最后一期专题了, 一边录一边想哭, 走进电台是她在兰大最正确也最幸运的事情……有些部门的本子编号已经到了 5 或者 6 ,翻起第 1 本,留言中有的是好几届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