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尽力把家乡写成一片原始森林.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尽力把家乡写成一片原始森林.doc

上传人:十二贾氏 2022/6/2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尽力把家乡写成一片原始森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尽力把家乡写成一片原始森林
孙青瑜 孙方友 孙青瑜:有不少人说,在中国如果不提笔记小说则罢,如果提,必提孙方友。这对于一个扎根于传统土壤的作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肯定。
孙方友:是的,这是评论家和读者们对我的厚爱,实际上,尽力把家乡写成一片原始森林
孙青瑜 孙方友 孙青瑜:有不少人说,在中国如果不提笔记小说则罢,如果提,必提孙方友。这对于一个扎根于传统土壤的作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肯定。
孙方友:是的,这是评论家和读者们对我的厚爱,实际上,我写笔记体小说之前,没有读过明清笔记小说。我采用笔记小说的笔法写作,很可能与我生长的地方古陈州有关。我住的小镇也非常古老,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我记事的时候,大街上是麻石铺路,一街两行全是“道人帽”式的明清建筑和店铺,街道也比较窄。每到春节年集的时候,“街”就无限制地朝外扩展。那时候,颍河通航,从皖地去漯河的商船络绎不绝。由于镇子古老,文化气息很浓。有画家、书法家、易经学家,还有博古通今的老右派。他们多是镇里显赫家庭的后裔,比如西街的马家、东街的雷家,上辈都出过京官。也就是说,这个镇子本身就很传奇。这种文化氛围对我的熏陶是无形的,虽然那时候我没直接读过明清笔记小说,但从小就听过《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上面的故事。再加上小镇上常来唱大戏和唱小戏的,连创作初始的语言都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
孙青瑜:嗯,笔记体小说在古代影响力的确很大,渗透到了民间文化里,从古书到戏曲不少都是以它为母本。曾经几何,它在传统小说中也占据着主流地位,可是随着诗学“载道”思想的影响,这种书写奇闻怪事的模式好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越来越边缘化了。
孙方友:每一种文化在起始之初都是以“先锋”的面目出现的,当它们在时间中跌为“传统”,有不少都逃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比如说寓言和神话,在先秦的时候可以说都是“前卫”文学,再比如说骈文、唐诗、宋词和元曲、《红楼梦》和《唐吉诃德》,当初它们是一种异化传统的面目出现的,当他们在时间中成为传统时,我们不要忘记它们曾经“先锋”和“前卫”过的历史。当然,这其间也包括同一文体的内部发展,比如说,唐诗在韩愈等人的文化运动推动下,对于唐以前的骈文传统来说,从语言到内容都出现了异化,这种对传统的异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先锋”。当然,今天的新笔记体小说对于传统笔记体小说也有很多异化的部分,尽管它如此,它依然没有跳出被边缘化的命运。
孙青瑜:现在文坛上有另一种说法叫“古有聊斋志异,今有陈州笔记”,还有人称您的笔记体小说为“新笔记体小说”,一古一今、一新一旧间,是不是说明了同一文体内部存在着发展变异的过程?记得蒲松龄有一篇小说叫《好快刀》:(刽子手)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之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你有一篇小说,其中的一个重要细节与《好快刀》有些表现相似,但细看之后,却又是迥然不同的。从这两篇小说的细节背后所承载的东西,似乎反映小说艺术从整体到局部的某种说不清楚的发展痕迹,我这句话虽然说得可能还比较感性,不知您是否也有同感?
孙方友:我的那篇小说叫《狱卒》,说实话,我一真没读过蒲松龄的《好快刀》,直到前年有个记者采访我,提及这篇百字小说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小说的故事情节。你说得不错,我的《狱卒》里的一个细节的确与《好快刀》有点表象类似,但内在却有很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