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透视图
物体上各点与视点相连,形成的各个直线与画面的交点,为物体在画面上的透视点,将这些透视点连接,便形成透视图。
透视术语
面
基面/地面()—放置物体的水平面,通常是指地面。如下图1
画面()—画者于被画物体之间置一假想透明平面,物体上各关键点聚向视点的视线被该平面截取(即与该平面相交),并映现出二维的物体透视图。这一透明平面被称为画面。如下图2
视平面()—视点、视线和视中线所在的平面为视平面;视平面始终垂直于画面;平视的视平面平行于基面;俯视、仰视的视平面倾斜或垂直于基面。如下图3:
线
视平线()—视平面与画面的交线。如图4:
地平线/基线()—画面于基面/地面的交线。如图5:
视中线—视点引向正前方的视线为视中线(即从视点做画面的垂线)(视点引向物体任何一点的直线为视线,)。
平视的视中线平行于基面;俯、仰视的视中线倾斜或垂直于基面。如图5:
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
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包括与画面垂直的线段)的直线均为变线,此类线段在视圈内有时会消失。
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均为原线,此类线段在视圈内永不消失。
原线按其对视平面(视平线)的垂直、平行、倾斜关系,分为垂直原线、平行原线和倾斜原线三种
消失线/灭线—变线上各点与消失点连接形成的线段(物体变线的透视点是落在灭线上的)。
参考下图:
点
视点(E)—画者眼睛的位置,视点决定视平面;视平面始终垂直于画面。
心点(O)—视中线与画面的交点为心点;心点是视点在画面上的正投影,位于视域的正中点,是平行透视的消失点。如图6
距点—在视平线上心点两边,两者和心点的距离和画者与心点的距离相等,凡是与画面呈45°角的变线一定消失于距点。
余点—在心点两边,与画面呈任意角度(除45°(距点)和90°(心点))的水平线段的消失点,它是成角透视的消失点。
天点—是近高远低向上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在视平线上方的直立灭线上。
地点—是近高远低向下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在视平线下方的直立灭线上。
消失点/灭点() —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线段之间相互平行)逐渐向远方延伸,最后消失在一个点(包括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
测点(MP)—求透视图中物体尺度的测量点,也称量点。
总结:1:心点,距点,余点均在视平线上。
2:画面上有视平线,视中线,视点,距点,心点,灭点
3:视平面上有视平线,视中线,视点,心点,距点,余点;视点与距点的连线与视中线
的夹角为45°
4:画面与地面垂直;画面也与视平面垂直。
距
视距—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距离。如图7
视高(H)—视点至基面/地面的高度(也就是视平线和地平线的距离)。如图8
透视中的俯视和仰视(参考下图)
仰视图:视点偏低,视中线偏上。
俯视图:视点偏高,视中线(从视点做画面的垂线为视中线)偏下,便于表现比较大的室内空间和建筑群体,可采用一点、两点或三点透视法。
有关视域
可见视域与正常视域
可见视域:两眼前视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
水平视角(即在视中线左右两边的夹角)约为188°左右眼各为156°两眼共同覆盖视角124°(156°+156°-188°=124°)如图9
垂直视角(即在视中线上下两边的夹角)约为140°两眼共同覆盖视域中央视角为60°如图10
正常视域:以视中线为轴线的60°圆锥视圈内(画视域的方法:;,;,该斜线与垂线的夹角需为30°;然后再在另一边作出一条与垂线夹角为30°的斜线;,为A-B;最后以A-B为直径画圆形,则得到视域)。如图11
透视图基本作图框架
基本作图框架应该包括:视点E;;;心点O;距点D1、D2;灭点。
画平面作图框架的基本步奏
方法一:
;
,;
以O为圆心,以O-E为半径画圆,,分别为左右两个距点D1、D2;
若物体为二点(成角)或三点透视,则还需要找出灭点:方法如下:
①根据物体的平面图(即物体上与地面平行的线段组成的面)确定画面的位置()
②找出物体上不平行于画面的方向线段;
③过E点作该方向线的平行线,平行线与画面有交点,;
④(物体上该方向上的点都向该灭点集中,物体该方向的线段的透视点段落在此灭点上)
方法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