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嵇康乐教观之探析.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嵇康乐教观之探析.doc

上传人:qvuv398013 2022/6/27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嵇康乐教观之探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嵇康乐教观之探析

摘 要:礼乐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种,不仅是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以及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表达,同时礼乐也与人的思想道德、人性本质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距今为止,我国先后有大量与人性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嵇康认为人性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静噪专散、欲望以及哀乐上。所谓静噪专散指的就是安静与躁动,注意力专注与分散,这也是人性同音乐关系最为密切的表现活动。嵇康通过对音乐属性进行归类,将人性的善恶与声音和音乐的善恶相互对应。《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指出“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之所钟”,即人性同音乐关系紧密,当人内心向善时便会自然产生一种想要聆听和谐音乐的欲望。此种欲望来源于人自然的感官享受,如同嘴巴想要品尝美食、眼睛想要欣赏美丽景色一样。而在传统儒家音乐教育观念中则重点强调“克己”,认为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因此在儒家所宣扬的礼乐文化中,所有的音乐、饮食等均需要节制有度,进而通过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使得人们能够逐渐克制自身欲望,力求进入一个无欲无求的至高境界。
嵇康对传统儒家音乐观中由音乐直接引发哀乐的观念予以了否定,在其看来,如果人突然发生了对其以往生活状态造成重大改变的事情,则极有可能会出现哀乐,但当事情发生过后,音乐则可以有效帮助人抒发内心负面情感。另外,嵇康同样也指出,人们在聆听旋律简答的音乐时通常需要全神贯注,而旋律动听、简单的音乐则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平和心境。当音调高低相互错落,旋律不停变化时,容易使得人的注意力被分散,进而增强人的躁动之心。在听觉的作用下,音乐以节奏为形式与人性、人心相互交融。嵇康认为音乐与人心均有一种节奏,当两种节奏保持和谐时,美好的音乐形式能够自然引发人的向善之心与喜爱之情,而随着人性的变化,人的思想情绪也会由此迸发。嵇康所认为的音乐与人性的关联性中,人性与人心是所有情感的起源之处,音乐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能直接将人性作为音乐的本身特质。例如嵇康举出郑声一例:“若上失其道,国丧其纪,男女奔随,***荒无度;则风以此变,俗以好成。尚其所志,则群能肆之;乐其所****则何以诛之?托于和声,配而长之,诚动于言,心感于和,风俗壹成,因而名之”。嵇康认为郑声本身并非恶乐,正是由于本身人性险恶,进而导致人做出各种作恶行为。事实上,在嵇康看来,郑声拥有多样化的形式,可以有效激发人的欲望,引发人们对郑声的喜爱之情。而如果人性本身向善,人自身拥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并不会受到郑声的诱惑影响。 嵇康在对《乐记》等著作中对于人性与音乐的关系提出了相反意見,在其看来音乐的本性就是音乐本身,而非文化性以及道德性。如果人本身内心善良,品德修养较高,即便是“靡靡之音”也无法对其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嵇康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性善良,政治以及风俗仍然是影响人性善恶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对音乐形式进行控制并不能够完全达到德政的效果,还需要通过统治阶级真正推行德政,正确发挥政治对于人心、音乐对于人性的影响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建设和谐社会。
三、音乐与社会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而董仲舒等人也对此表示高度赞同。在儒家思想中认为由于音乐本身带有极强的教化作用,因此统治阶级通过利用音乐可以达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