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玉米抗丝黑穗病回交群体构建.doc

格式:doc   大小:18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玉米抗丝黑穗病回交群体构建.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5/27 文件大小:1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玉米抗丝黑穗病回交群体构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附录 A 学生用表附表 : 贵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 设计) 名称玉米抗丝黑穗病回交群体构建及其田间性状分析论文(设计) 来源导师选题论文(设计) 类型 B- 应用基础型研究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我国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年份的发病率在 2%~8%。该病也为害高粱属和黍属的一些植物,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只要播种后条件适宜,病菌即通过玉米的幼芽入侵,3叶期前,尤其是幼芽期的侵染率最高。丝黑穗病多发生在地温冷凉地区,,丝黑穗病的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要以厚垣孢子在病穗上火途中混入粪肥或黏附在种子表面上,成为翌年的侵染源,该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 2~3 年。玉米种子发芽时,病菌也萌发,从玉米幼芽或幼根侵入,侵入的病菌一直蔓延到玉米生长点, 然后进入花器。病菌菌丝在雌穗和雄穗内部形成大量黑粉(冬孢子),在玉米收获时,黑粉再落入土壤、植株、种子或杂草上越冬。丝黑穗病原菌可存活多年, 一般通过土壤、粪肥和种子进行侵染和传播,1年侵染 1次,发病轻重主要由土壤中菌量、品种抗性和环境条件决定。近年来,随着感病品种的大量推广种植,该病又回升蔓延且逐年加重,再次成为我国的主要病害之一。最经济有效的防病途径是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防治措施。在自交系的改良上,采用轮回选择的方法逐渐积累抗性基因,不断提高群体的抗病性,最后选出达到生产的品种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在我国大部分省,市, 自治区均有发生,而又以北方春玉米区, 西南丘陵山区, 西北玉米区发生较重黑龙江省是玉米丝黑穗病的高发区, 据调查一般年份主栽玉米品种丝黑穗病发病率 2~5, 重发生年份 5~1O, 个别地区的个别品种玉米丝黑穗病感病率可达 5O~7O. 由于玉米丝黑穗病每发病一株即减产一株, 因此对丝黑穗病的防治直接关系到玉米品种能否高产稳产. 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是选育抗病品种. 不同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有显着差异, 种植抗病品种是长期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最基本最有效措施. 实践表明具有稳定抗病性的品种, 即使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发病率也很低. ,玉米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与创新得到广泛重视, 对改良自交系与抗病性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组配新的杂交模式来提高抗丝黑穗病病性育种研究取得明显进展, 为玉米遗传研究带来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新品种选育. 2玉米丝黑穗抗病育种存在的不足 缺乏抗病资源:我国玉米种质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骨干上,而且这些骨干系中有的自交系还易染病。 杂交种的抗性评价标准不同在品种审定中,国内对玉米杂交种的丝黑穗病抗性缺乏统一标准。 3抗丝黑穗病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由于所用材料、环境条件以及研究方法额不同,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但大多数报道认为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基因由细胞核控制, 与细胞质无关,抗性呈不完全显性,属数量性状遗传。 玉米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近年引进抗丝黑穗病的外来种质资源有 3类:一是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