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混凝土置换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92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混凝土置换方案.doc

上传人:xnzct26 2022/6/27 文件大小:9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混凝土置换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z.
施 工 方 案
编 制 人:
审 核 人:

人数
备 注
1
瓦 工
30
〔含凿除混凝土工人〕
2
木 工
10
3
钢筋工
10
4
架 工
5
5
其 他
满足需要
劳动力方案表〔表二〕
五、主要工程施工流程及技术要点:
根据设计要求,剪力墙凿除、加强分为四批次,为确保工程质量,将每批再分为四次完成。采用跳仓法同一批的四次混凝土置换位置及时间相互错开,由两边向中间对称、间隔进展置换〔每批四次混凝土置换顺序见后附剪力墙置换顺序编号图〕,有序穿插、流水施工。每批次施工要求按照以下工序施工〔每道工序完成并经历收合格前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支撑搭设→放线→原混凝土凿除、清理→钢筋修复、植筋、钢筋绑扎→安装管道预埋→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模板撤除。
梁、板凿除、加强按设计图纸板编号顺序分四批次、间隔完成,每批次按照以下工序施工〔每道工序完成并经历收合格前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支撑搭设→原混凝土凿除、清理→放线→模板支设→钢筋修复、植筋、钢筋绑扎→安装管道预埋→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模板撤除。
支撑搭设
-
. z.
〔1〕、凿除原剪力墙砼之前,对原构造的一层梁、板设立有效钢支撑支顶,钢支撑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钢支撑上下增设垫铁,以增大受力面积。
〔2〕、一层顶板钢支撑采用Ф48×,满堂脚手架距墙体侧保存约600mm工作面,满堂脚手架立杆顶部为实心可调节顶撑,立杆柱距不大于800mm,水平杆第一道为落地扫地杆,第二道横杆〔腰杆〕距楼面1700mm,第三道横杆距顶板400mm,杆件间设置剪刀撑,剪刀撑斜杆与楼面夹角在450~600之间,该架体一次搭设完成。
〔3〕、梁部位用16*工字钢作为顶撑〔包括门窗洞口上方〕,顶撑间距不大于800mm,顶撑下部先用钢锲塞紧,再用点焊固定,水平方向设三道Ф48×,使其在混凝土置换过程中不发生位移,以保证顶撑的稳定性。
〔4〕、严禁在钢支撑还未完成的情况下,进展墙体凿除。待剪力墙置换完成且混凝土到达原设计强度后,将支撑板的满堂脚手架进展修整、增设,可用作梁、板混凝土置换的模板支撑〔钢支撑搭设见后附搭设平面、立面图〕。
〔5〕、钢支撑必须严格按要求进展搭设,满堂脚手架的立杆应垂直,横杆应与立杆成直角。
〔6〕、钢支撑所用材料的规格、厚度、端面等偏差,必须符合相关规规定。
〔7〕、在剪力墙置换过程中应加强对钢支撑的检查工作,检查杆件有无发生变形、联结点是否松动等,任何对已搭设好的钢支撑进展改动必须经过工程部认可。
〔8〕、以上钢支撑经计算满足混凝土置换施工要求。
计算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平安技术规"(JGJ130-2001);"混凝土构造设计规"GB50010-2002;"建筑构造荷载规"(GB 50009-2001);"钢构造设计规"(GB 50017-2003)等规编制。
-
. z.
本工程一层顶板厚为120mm,地下室顶板厚为180mm,本计算书根据板厚180mm来进展验算。
①、参数信息
a、支架参数
横向间距或排距〔m〕:;纵距〔m〕:;步距〔m〕:见钢支撑搭设立面图。
采用的钢管〔mm〕:Φ48×;立杆承重连接方式:双扣件,取扣件抗滑承载力系数:。
b、荷载参数
混凝土与钢筋自重〔kN/m3〕:;
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kN/m3〕:。
②、板底支撑钢管计算
支撑钢管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三跨连续梁计算;
集中荷载P取纵向板底支撑传递力,P=;
支撑钢管计算简图
支撑钢管计算弯矩图〔kN/m〕
支撑钢管计算变形图〔mm〕
支撑钢管计算剪力图〔kN〕
最大弯矩 Mma* = kN·m ;
最大变形 Vma* = mm ;
最大支座力 Qma* = kN ;
最大应力 σ= = N/mm2;
支撑钢管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f]=205 N/mm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