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都市化,核心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都市集聚,和都市文明、都市地区向乡村推动的过程。现代意义的都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都市化扩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达到39%。20世纪50年代,部分拉美国家履行“进口替代”战略,伴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都市,形成以中心都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但自60年代后,由于遭受严重的经济衰退,加上政府不注重农业,大量破产农民涌入都市,该地区都市人口由5400万迅速增长到1990年的3.1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71.4%,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甚至超过80%。 虽然从人口都市化水平来看,拉美地区同西方发达却远远低于后者。总体而言,拉美的都市化是建立在农村经济持续恶化、一般农民大量破产基本之上的。这里的农村大庄园制度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农民在破产并丧失发展空间后,不得不进入都市谋求新的生存机会。但由于拉美核心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缓慢,甚至不时爆发经济危机,都市就业机会严重局限性;而农民缺少工业技能,加上工业化水
平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导致大多数新进都市者为了生计只能从事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的非正规就业行业,如饮食、家政服务、沿街销售等。这种没有经济同步发展作为基本的都市化,肯定导致都市“病态”发展,人口拥挤、住房短缺、贫富悬殊、毒品及暴力犯罪、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来。因此,拉美的都市化被称为“过度都市化”。 化解矛盾,稳妥推动都市化进程 总体而言,都市化的迅速推动伴生多种经济社会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如农村发展滞后、都市住宅和基本设施供应短缺等。为使都市化进程得以稳妥进行,部分国家采用多种措施来化解矛盾。 协调都市和农村的发展关系。从诸多发展中国家涉及拉美国家的都市化进程来看,政府往往更加注重都市的发展,而忽视了作为社会另一部分的农村的发展。发展政策的倾斜,使得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来说处在贫困状态,各项基本设施的建设严重局限性。当农民在农村没有出路的时候,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城。但由于都市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都市贫困、失业、犯罪、环境恶化等问题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日本在解决都市和农村发展关系方面较为成功。日本政府比较注意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增进农村发展,如为扶持山区农村及人口稀疏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过疏地区活跃法特别措施法》、《山区振兴法》等;为增进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制定《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增进法》、《有关增进地方中心小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等。同步,日本政府也比较注重对农村、农业的投资,投资措施多样化。中央政府核心对建设项目进行财政拨款及贷款,地方政府除财政拨款外还可发行地方债券进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村基本设施的改善,加强了都市间、城乡间的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也许,而农村发展也为都市产业和人口的扩散开辟了道路。由此,日本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不再是农村的支配产业,到1980年农村从事第三产业的比率高达42%,小都市得到了较快发展。 多种措施消除都市贫民区。在都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都市人口的迅速增长肯定导致住宅和基本设施供应短缺,而财富分派不均使得问题更加严重。早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