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们村的“三虎头”
辛荣祯 我们村有三位属虎的老人,虽年过八旬,但依然健朗,时至今日还下地劳动,挑粪翻地,收割播种,毫不逊色于年轻人,村人称之为“三虎头”。这仨是:老张、老刘和老高。
老张,平生不喝茶,不抽烟,不喝酒,惟我们村的“三虎头”
辛荣祯 我们村有三位属虎的老人,虽年过八旬,但依然健朗,时至今日还下地劳动,挑粪翻地,收割播种,毫不逊色于年轻人,村人称之为“三虎头”。这仨是:老张、老刘和老高。
老张,平生不喝茶,不抽烟,不喝酒,惟一的爱好是唱小曲。小曲是流行于甘肃东南地区的民间小调。打一个不确切的比方,如果“花儿”属“豪放”的话,那么小曲就应属“婉约”了。老张是我们那里名闻四里八乡的小曲演唱家。在农村集体大生产时期,这位民间歌手是很受人们欢迎和尊重的,因为他那悠扬而绵长的歌声给成年累月劳作的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每当劳动间隙,老张总会仰起脖子,眼睛微微斜视远方唱起来:“正月里割韭菜嗳――”我曾听过很多老张唱的小曲,咿咿呀呀的,终究不大懂。
自联产承包后,大家各自忙各自的事,老张的小曲也就再没人听了。当然,我们的老张也无暇再唱了,因为他要成天忙着经营自己的果树,哪有闲工夫?
但农村也不是一年到头地忙,在春节到元宵节这段时间,村里人闲了下来,小曲爱好者便自发组织起来,今天到这家聚会,明天到那家联欢。不管到哪家,都要准备一罐红烧肉,等人到齐后,便将红烧肉架在火炉上慢慢地炖起来。人们围成一圈,在肉香四溢的氛围中,咿咿呀呀地唱起来。此时老张又成了中心人物,他毕竟是小曲行里的“大腕”。
我有好多年没回家过年了,不知老张的乡土音乐会是否每年还在举办。
老刘,个头不高,须发皆白,背有点驼。在老字辈中,老刘可是“高级知识分子”,他曾在民国年间进过洋学堂,爱读小说,爱看戏剧,会扎转灯,写一手好字。老刘也曾是风云人物,在民国时期当过县文化馆馆长,娶了个城里的漂亮女人。解放后,老刘被下放到农村接受改造,携家带口地回到了老家,从此与百姓为伍,风里来雨里去,不到半年,彻底改造成了个乡巴佬。
老刘之所以能很快融进百姓行列,这全靠了他谙熟地方戏剧和古典小说,同时也靠了他过人的口才。那时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人民公社成立后,广大农民没日没夜地劳动,努力改造着大自然。艰苦超常的劳作已将农民累得直不起腰,那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食粮。老刘,这位“戏剧专家”和“小说大家”,总会在恰当时机口若悬河地讲起地方戏和小说来,什么《三滴血》、《下河东》、《大登殿》,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等,往往是一段接一段,一出接一出,听得大伙儿如痴如醉,一时忘了疲劳。
人民公社后期,那时生产队长很不好当。我们村有六个生产队,二队大多是解放后迁来的外来户,不好管,接连换了几任队长,但都难以扭转落后的局面,最后大家一致推选老刘当队长。老刘走马上任后,便不再轻易讲戏。社员们死缠慢磨,非让他讲,他拗不过,便佯怒道:“干活!活干完了,给你们来段艳的。”于是乎,社员们撅起屁股一阵猛干,等完工后,擦着汗围拢过来,笑着说:“队长,该来一段了吧。”
每逢此时,老刘手拈三绺髯,朗声讲起来:“话说大宋王朝……”社员们个个竖起了耳朵。
其实老刘的拿手绝活是扎制转灯。转灯由里外两层组成,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