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脑梗死) 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 60% ~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 2 周内。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 1 个月时病死率约为 %~ %, 3 个月时病死率 9 %~ %,死亡/残疾率为 %~ %,1 年病死率 %~ %, 死亡/残疾率 %~ % [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 2002 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005 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 2007 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 年2 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版。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 2010 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因此在 2014 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 2010 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 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修订原则与方法 1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 2014 年7月) 、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 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 级证据), 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 对国内常用疗法,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 优先参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等高质量研究证据, 充分结合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院前处理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 目的是尽快对适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一、院前脑卒中的识别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1)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 无力或麻木; (2)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 双眼向一侧凝视; (5)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 眩晕伴呕吐; (7)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 意识障碍或抽搐。二、现场处理及运送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主要包括:①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②心脏监护; ③建立静脉通道; ④吸氧;⑤评估有无低血糖。应避免: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②过度降低血压;③大量静脉输液。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 包括:①症状开始时间, 若于睡眠中起病, 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旧; ②近期患病史; ③既往病史; ④近期用药史。应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 应包括能 24h 进行急诊CT 检查和具备溶栓条件)。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前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 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I 级推荐, c 级证据) 。急诊室处理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 及时评估病情和做出诊断至关重要, 医院应建立脑卒中诊治快速通道, 尽可能优先处理和收治脑卒中患者。目前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倡导从急诊就诊到开始溶栓(door to drug) 应争取在 60min 内完成。一、诊断(一)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见“急性期诊断与治疗”部分相关内容)。(二) 诊断步骤 1 .是否为卒中? 注意起病形式( 急性突发) 、发病时间,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血糖异常、脑炎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等引起的脑部病变。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见“急性期诊断与治疗”部分相关内容)。 2. 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 除非特殊原因不能检查, 所有疑为卒中者都应尽快进行脑影像学(CT / MRI) 检查, 排除出血性卒中、确立缺血性卒中的诊断。 3. 是否适合溶栓治疗? 发病时间是否在 3h、 6h内, 有无溶栓适应证(见“急性期诊断与治疗”部分相关内容)。二、处理应密切监护患者基本生命功能, 如气道和呼吸; 心脏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 血压和体温调控。需紧急处理的情况: 颅内压增高, 严重血压异常、血糖异常和体温异常,癫痫等(见“急性期诊断与治疗”部分相关内容)。推荐意见: 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