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3例临床分析 (1).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3例临床分析 (1).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5/28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3例临床分析 (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3 例临床分析(1)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3 例临床分析张永祥(天祝县松山镇卫生院,甘肃天祝 733207 )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 6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3 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 30 天为 1 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 15例, 显著有效 13例, 进步 3 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 94% 为; 对照组临床治愈 7例, 显著有效 9例, 进步 8例, 无效 9例, 总有效率 为。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意义( P<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在症状改善, 闭塞血管再通和侧枝循环代偿等方面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应用。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分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 又称伯格氏病( Buerger ), 是一种发生在周围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 该病主要侵犯肢体, 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及其伴行的静脉和皮肤浅静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严重者肢端可发生不易愈合的溃疡和坏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中医学属于“脱疽”范畴,又称“脱痈”、“十指冷落”。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66 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3 例,治疗组年龄最 62 大岁,最 23 小岁,平均 34 岁;男性 32 例, 女性 1 例;第一期 12 例,第二期 16 例,第三期 5 例;病程< 1年6例,1 —4年 18例,5—7年6例,>7年3例。对照组年龄最大 58岁, 最小 21 岁,平均 35 岁;男性 31 例,女性 2 例;第一期 11 例,第二期 19例,第三期 3 例,病程< 1年7 例, 1—4年 19 例, 5—7年5 例,> 7年2 例。两组患者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意义( P>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 ①大多数病例为青壮年男性( 20— 40岁), 多数有吸烟嗜好。②患肢有不同程度的逐渐加重的间歇性跛行及慢性缺血性症状(如麻木、怕冷、疼痛、苍白)。③患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出现复发性游走性浅静脉炎。④患肢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⑤一般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易致动脉硬化的因素。⑥动脉造影有典型的X 征象。⑦ Burger 试验或 Allen 试验阳性。⑻鉴别诊断排除其它疾病。 临床分期标准参照 1993 年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期第一期局部缺血期(代偿期) :患肢有慢性缺血性体征,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伴有皮肤粗糙, 汗毛脱落,指(趾) 甲增厚质脆;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 代偿不全期): 症状加重, 间歇性跛行明显, 疼痛转为持续性静息痛, 夜间剧烈, 患肢皮温显著降低, 色泽苍白, 或出现紫斑、潮红, 小腿肌肉萎缩, 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第三期坏死期( 坏疽期): 除具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慢性缺血性体征外,尚有肢端溃疡或坏疽形成。 中医学的辩证分型根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所制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脉管炎的辩证分型共有五个证型。 1. 脉络寒凝证,2 脉络血瘀证, 3. 脉络淤热证, , 5. 气血两虚证, 2 治疗方法治疗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照组: 单纯西医治疗, 30 天为 1 个疗程, 3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戒烟、避免寒冷、潮湿、外伤,患肢适当保暖,止痛,合理膳食等。 药物治疗①烟酸 50mg 口服, 每日 3次; 苄唑啉 25mg 口服,每日 3 次; ②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 +654-2 20mg , 静脉滴注,每日 1 次, 15 天为一疗程,间隔 10 天重复使用。③蝮蛇抗拴酶( 皮试阴性后使用) — + 生理盐水 250ml 静脉滴注, (40 滴/分) 每日 1 次, 20 天为一疗程。 创面处理干性坏疽: 保持创面干燥, 避免感染, 湿性坏疽: 去除坏死组织,积极控制感染。 中医治疗 中药内服基本处方: 川芎 25g 赤芍 25g 丹参 25g 水蛭 15g 地鳖虫 15g 地龙 25g 鸡血藤 25g 当归 30g 牛膝 15g 桂枝 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