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泥石流防治措施
摘要:泥石流是我国常见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由于吉林的地质条件,也频繁发生泥石流,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本文首先定义了泥石流的定义,然后对泥石流的特点、危害、成因进行了仔细研究,最后提出了,往往冲毁房屋建筑、公路、铁路、桥涵,给工农业生产及交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科学地分析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机理,确定导致泥石流产生的各种因素,对预防和治理这种破坏力极强灾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泥石流的成因
根据对泥石流频发地区的观测勘查结果,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崩塌、滑坡、土壤侵蚀剧烈、岩石风化程度深,则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长度大、集水面积大、沟床纵向坡降大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综上所述,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因素:
(1)自然因素
一般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都是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模数相对较大,岩体构造面较发达,坡面陡且长,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很容易诱发局部山体滑坡,从而产生泥石流顺坡而下。
不同岩体结构面,抗风化能力不同,风化程度也不同,风化程度高的地区,沟谷内松散堆积物和风化剥落物丰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吉林省山区的岩体主要以火成岩为主,岩石的种类又以花岗岩和玄武岩居多,地表的花岗岩大多风化强烈、裂隙发育,玄武岩柱状节理也十分发育,这些特殊的地质条件都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这里我们从一个重要的指标中找到规律,即土壤侵蚀模数。土壤侵蚀模数是指每平方千米年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需要观测及计算获得。在我国乃至国外是评价某地生态环境现状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测其变化,不但可以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还可以为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实验证明,随着土壤侵蚀的加强,也在增加,极易引起沟谷侵蚀发育,从而促进加剧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被剥蚀的泥土、砂石同时也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资料表明,根据土壤侵蚀分级情况,当>5000t/(km2?a)时,只要坡度、降雨量和持续时间满足泥石流产生的三大因素,便极易产生泥石流,应重点加强监测,提前预警,启动相关预案。
(2)人为因紊
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地表植被被破坏,采取极其低下的不科学的耕作方式或进行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由于植被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在植被被破坏后,坡面降水很容易形成径流并且逐渐形成侵蚀沟,久而久之,侵蚀沟不断发展,坡面被侵蚀沟纵横相切,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洪水混合下泄,从而发生泥石流。一些人为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修建铁路,公路,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文气象因素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吉林省山区年降雨集中在6-9月,尤其多发局地暴雨。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这就为泥石流的发生直接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综上所述,当土壤侵蚀达到一定程度后,岩体裸露,由于构造面的存在,当降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雨水使构造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