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深度国产替代”新时代.doc

格式:doc   大小:18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深度国产替代”新时代.doc

上传人:jiaxidong_01 2017/5/28 文件大小:1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深度国产替代”新时代.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深度国产替代”新时代依靠庞大的国内汽车市场以及产业优势,部分优质自主厂商凭借技术积累以及资本优势外延获取高端技术, 新一轮深度国产替代的趋势已经出现――由此前整车装配、内外饰基础零件、核心零件合资模式过渡到高壁垒核心零部件的深度国产化(国内自主厂商取代外资或合资厂商)。“内生+ 外延”突破行业配套壁垒自主品牌厂商秉承“内生+ 外延”的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突破行业高壁垒。国内众多行业领先企业通过内生式发展与外延式并购优质标的相结合的方式, 驱动公司相关产品技术创新, 产品研发水平加速赶超国际领先企业。自主品牌厂商厚积而薄发, 已在各细分领域实现突破, 逐渐打破外资技术和供给垄断的局面, 向高壁垒、高附加值产品领域转型升级。自动变速器、座椅总成、轮胎、车灯总成、汽车线束、安全气囊、动力转向和制动助力等零部件细分领域已经实现配套突破, 未来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景气发展值得期待。其中有代表性的企业有:万里扬( )收购奇瑞 CVT ,整合 CVT 自动变速器产业; 拓普集团( ) 突破电子真空泵; 天成自控( )是国内工程机械座椅龙头,近期实现高壁垒的乘用车座椅配套,有望成为高附加值全方位的座椅供应商。成本优势助力切入细分领域 2 国内汽车市场集中度较高, 零部件配套关系相对稳定。中国作为汽车产销大国, 上游汽车零部件行业却长期被外资主导, 国产零部件厂商因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及产品品牌知名度不足等原因, 在核心零部件供应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小。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提升, 打开国产替代突破口。中国汽车销量长期居于世界首位, 汽车市场已进入平稳增长期。乘用车作为占据汽车总销量超过 85% 的核心车型,近 3 年来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已超过 40% 。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稳固的供应链体系中,国内自主品牌厂商欲打破国际厂商的垄断格局, 自主品牌配套成为最佳突破口。整车厂成本控制需求提高, 国产汽车零部件价格优势凸显。中国汽车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自 2015 年以来乘用车市场价格指数长期处于零点以下, 价格下行趋势严峻, 下游整车厂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压缩整车产品成本是当务之急。拥有较低的管理成本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内零部件厂商, 有望借此机遇进入被国际厂商垄断的细分领域。国际巨头战略调整的机遇细分行业国际巨头战略调整,自主品牌厂商切入相关领域迎来转机。近年来, 外资零部件厂商频抛部分零部件板块业务, 意在精炼公司产品组合,集中发展自身具有竞争力或者盈利空间的业务。如,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内饰部件和座椅独立供应商, 江森自控近两年陆续抛售内饰业务; 伟世通和麦格纳出售旗下内饰板块; 佛吉亚将外饰 3 系统剥离。出于升级转型、资本投入、成本竞争优势等因素考量, 其关注重点逐渐向如汽车电子、智能驾驶领域等未来核心产品线转移。基于当前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调整趋势, 自主品牌零部件厂商通过外延收购消化吸收先进技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未来陆续切入相关零部件细分领域预期强烈。领跑自主品牌企业优先获益汽车行业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上游零部件产业的扩张奠定基础, 连锁效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