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篇管理过程论
第十章激励
第一节激励特性
一、激励的含义:
为了特定目的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从而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行为的反复过程。
要点有三:
第一、激励具有目的性;
第二、激励通过人们的需要或动机来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的行为。
第三、激励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
二、激励理论所涉及的人性假设
1、“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
2、“社会人”假设
3、“自我实现的人”假设
4、“复杂人”假设
(1)人的需求是复杂的
(2)人的需求是变化的
5、“文化人”假设
三、激励的过程
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影响人的需求或动机达到引导人的行为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行为的强化过程。
“需要”、动机与人的行为过程
激励的作用机制:
1、需要的强化
2、动机的引导
3、提供行动条件
第二节激励相容原则
所谓“激励相容”,简单地说就是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恰当的”方式去激励人。
所谓“恰当的”方式,包含两层含义:
(1)在激励中应该为人们提供对其而言效用最大的需要满足。
(2)在激励中应该寻求以较小的激励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激励效果。
所谓“激励相容原则”,要点在于管理者首要的工作在于识别、了解和掌握人的需要。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
三、需要理论对激励相容原则的贡献: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2、人的需要是动态发展的。
3、人的需要可能具有潜存性。
(“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激励行为
“过程型激励理论”:强调有效激励需要科学正确的激励行为,即根据人的行为特点,按照正确的激励方式,采取科学的激励措施来达到有效激励的效果。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期望值理论、公平理论和“波特-劳勒激励模型”等。
一、期望值理论:M=V·E
二、公平理论
三、“波特-劳勒激励模型”
(“过程型激励理论”)
四、强化理论
五、归因理论
六、挫折理论
(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283)
第四节激励制度设计
一、激励方式:
1、奖励
2、思想工作
3、适当的工作安排
4、培训
5、民主管理
二、激励原则
1、物质利益原则
2、公平原则
3、差异化和多样化原则
思考题:根据激励理论原则,结合身边的事例,试论如何才能做到“激励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