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第14章 建筑物变形观测和竣工总平面图编绘.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14章 建筑物变形观测和竣工总平面图编绘.docx

上传人:Alphago 2022/6/29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14章 建筑物变形观测和竣工总平面图编绘.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第14章 建筑物变形观测和竣工总平面图编绘
建筑测量
测 量 学第14章 建筑物变形观测 14章 和竣工总平面图编绘
1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建筑测量
建筑物变形观测点的一种形式,在有条件的状况下,基 是水准基点的一种形式 在有条件的状况下, 点可筑在基岩或永久稳固建筑物的墙角上。 点可筑在基岩或永久稳固建筑物的墙角上。 城市地区的沉降观测水准基点可用二等水准与城市水 准点连测。也可以接受假定高程。 准点连测。也可以接受假定高程。 6
4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建筑测量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最有代表性的地点,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最有代表性的地点,埋 设时要与建筑物联结牢靠, 设时要与建筑物联结牢靠,使观测点的变化能 真正反映建筑物的沉降状况。对于民用建筑, 真正反映建筑物的沉降状况。对于民用建筑, 通常在它的四角点、中点、转角处布设观测点; 通常在它的四角点、中点、转角处布设观测点
; 沿建筑物的周边每隔10~ 布置一个观测点; 沿建筑物的周边每隔 ~20m布置一个观测点; 布置一个观测点 设有沉降缝的建筑物,在其两侧布设观测点; 设有沉降缝的建筑物,在其两侧布设观测点; 对于宽度大于15m的建筑物,在其内部有承重 对于宽度大于 的建筑物, 的建筑物 墙和支柱时,应尽可能布设观测点。对于一般 墙和支柱时,应尽可能布设观测点。 的工业建筑,除了在转角、 的工业建筑,除了在转角、承重墙及柱子上布 设观测点外,在主要设备基础、 设观测点外,在主要设备基础、基础形式转变 地质条件转变处也应布设观测点。 处、地质条件转变处也应布设观测点。7
5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建筑测量
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形式如图 和图 所示。 )、(b) 所示。(a)、 )分别为承重墙和 ( )、 柱上的观测点, 为基础上的观测点。 柱上的观测点,。 为基础上的观测点
8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建筑测量
1422 沉降观测 对中、小型厂房和建筑物, 对中、小型厂房和建筑物,可接受一般水准 测量;对大型厂房和高层建筑, 测量;对大型厂房和高层建筑,应接受精密水 准测量方法。 准测量方法。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应形成闭合 线路。 线路。 与一般水准测量的区分: 与一般水准测量的区分 不同的是视线长度较短,一般不大于25m,一 不同的是视线长度较短,一般不大于 , 次安置仪器可以有几个前视点。 次安置仪器可以有几个前视点。为了提高观测 精度,可接受“三固定”的方法(即固定人员, 精度,可接受“三固定”的方法 即固定人员, 即固定人员 固定仪器和固定施测路线、镜位与转点)。 固定仪器和固定施测路线、镜位与转点 。由于 观测水准路线较短,其闭合差一般不会超过1~ 观测水准路线较短,其闭合差一般不会超过 ~ 2mm,闭合差可按测站平均支配。 ,闭合差可按测站平均支配。9
6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建筑测量
当埋设的观测点稳固后,即可进行第一次观测。 当埋设的观测点稳固后,即可进行第一次观测。 施工期间,一般建筑物每上升1~ 层或每增加一 施工期间,一般建筑物每上升 ~2层或每增加一 次荷载,就要观测一次。假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 次荷载,就要观测一次。假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 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各观测一次。 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各观测一次。发生大量沉降 或严峻裂缝时, 或严峻裂缝时,应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 竣工后应依据沉降量的大小来确定观测周期。 测。竣工后应依据沉降量的大小来确定观测周期。 开头时可隔1~ 月观测一
次 月观测一次, 开头时可隔 ~2月观测一次,以每次沉降量在 5~10mm为限,否则要增加观测次数。以后随 ~ 为限,否则要增加观测次数。 为限 着沉降量的削减,再慢慢延长观测周期, 着沉降量的削减,再慢慢延长观测周期,直至沉 降稳定为止。 降稳定为止。10
8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建筑测量
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 . (1)整理原始记录 ) 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 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 合格,然后调整闭合差, 合格,然后调整闭合差,推算各沉降观测点的 高程。 高程。 (2)计算沉降量 ) 计算各观测点本次沉降量(用各观测点本次 计算各观测点本次沉降量( 观测所得的高程减去上次观测点高程)和累计 观测所得的高程减去上次观测点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