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矫正记者的“视觉”偏差.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矫正记者的“视觉”偏差.doc

上传人:李十儿 2022/6/2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矫正记者的“视觉”偏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矫正记者的“视觉”偏差
陈启海 记者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也是民众的代言人。记者应是公正的化身。应代表社会良心。因此,记者责任重大。记者的眼睛必须敏锐,更须力求全面、客观、公正,不容“发花”,不容出现过大的偏差。记者视觉出现偏差,报矫正记者的“视觉”偏差
陈启海 记者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也是民众的代言人。记者应是公正的化身。应代表社会良心。因此,记者责任重大。记者的眼睛必须敏锐,更须力求全面、客观、公正,不容“发花”,不容出现过大的偏差。记者视觉出现偏差,报道有失客观公正,恶果是明显的:轻则丢掉自身形象,重则失去其所服务媒体的公信力,引得官司缠身,更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群体恶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一)

记者视觉偏差有哪些类型?出现这些偏差的原因何在?
品格性偏差。品格性偏差多与利益有关。一是有的记者谋名,寻求轰动效应,报道视觉出现有意偏差。他们不惜“策划”和“导演”(有的与被报道者联手),是为了弄出“理想”的“好新闻”、“带啊新闻”,周正龙假老虎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二是有的记者贪利,有偿新闻导致有意偏差。某些单位或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业绩”,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以金钱为诱饵,让记者或新闻媒体为其撰写、刊登新闻稿。这些新闻稿件中的所谓“事迹”,往往随意夸耀,偏差甚大。还有,一些受到上级或新闻媒体批评者,雇人为其撰写“消灾”新闻。这样的“新闻”也往往将小的写成大的。将一点写成全部,将准备做的写成已经做的。糊弄人。三是为亲朋私情所累。被人利用当枪使导致有意偏差。欺骗舆论与社会。
作风性偏差。这种偏差源于浮躁、懒惰、跟风,社会责任感差。这类记者在采访中不善于发现疑点。发现了疑点也不愿吃苦受累去追问个明白。他们往往只报喜,不报忧;以偏概全,以点为面;歪曲因果关系,随意解释事实;为观念“服务”,指鹿为马。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有些地方循环经济才开了个头。仅有几个“盆景”式的企业探了点路子,相关报道便推出这些地方的全面“经验”,好像这些地方一夜间便成了循环经济的楷模。有些地方经济发展走在前列,便突然间什么工作都能“跟上形势”。全面走在了前列:改善民生做得好。社会治安也不错,反腐倡廉是典型,干部作风蛮扎实……总之,不管上面倡导什么。不管上面要什么典型,都能在这里找到。这类报道总的特征,就是或有意或无意地不用联系、全面、发展、客观的观点看问题,随意扭曲事实。
素养性偏差。出现这类偏差,有的是因为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低。有的是对其所报道领域和专业涉及的知识储备不够,有的是采写经验不足。
技术性偏差。这类偏差的出现,或是因为“扭”角度引起的,或是因为表达方式不正确引起的,或是因为对“点”与“面”把握不当引起的。或是对“本”“末”关系、本质与现象判断失误引起的。
记者视觉偏差从主观上分类,还可分为善意偏差、恶意偏差和无意偏差三类。其中,恶意偏差不能容忍,无意偏差可以谅解但必须力求避免,善意偏差应该肯定。比如,报道社会新闻时尽可能避开血腥、***秽事实,尽可能避免伤害弱势群体,就是完全正确的。对有可,能引起社会、经济震荡的新闻,有意选择性地报道以确保经济、社会稳定,也是记者社会责任感强的表现。

(二)

怎样杜绝记者的视觉出现恶意偏差,尽可能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