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码头施工中大断面矩形钢筋混凝土板桩技术探讨.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码头施工中大断面矩形钢筋混凝土板桩技术探讨.doc

上传人:珍珠夸克 2022/6/2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码头施工中大断面矩形钢筋混凝土板桩技术探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码头施工中大断面矩形钢筋混凝土板桩技术探讨
摘要:简述广东省某港五号码头岸壁修复工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桩施工工艺。并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补充,保证沉桩质量,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施工经验。
关键词:大断面矩形混凝土1)当测定桩位、插打钢套筒沉至粉砂层()时,套筒都能保持垂直,套
筒间的间距也能基本符合设计要求;但进入粉质粘土层后,贯入度明显减少,桩锤回弹明显加高,电流大幅度提高,套筒间距加大,并开始滑移和扭曲,采取改变吊船吊距和变幅同时减慢吊钩下降速度的方法控制套筒间距和轴线位置,但松开吊索后,套筒间的缝隙还是比较大,并且滑移和扭曲比较明显。
(2)板桩的截面较大,同时港区码头前沿地质条件复杂,杂物较多,导致套筒打不下去或多次施打。完成一根板桩需打钢管、搭承台架、打套筒、筒内除泥、插板桩、拔套筒等6道工序和环节,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影响全盘,施工工效低。每根套筒的振打时间都比较长,最长的达6个小时,以致套筒顶部焊缝开裂,连接螺栓多次断裂,且筒底部四周变形明显。
(3)套筒内除泥工艺不成熟,由于需要穿过较厚的粉质粘土层,该层相当密实,开始采用自制的双向旋转搅泥器,空气吸泥器配合向外吸泥,当吸到粗砂层()标高比较难控
制,但套筒周边四个角部位的粘泥很难清理。
(4)在套筒插打前由于基槽扫海不彻底,海底杂物较多,致使套筒在下沉过程中容易遇到杂物,很难插打。需要潜水员从套筒内下去清理,也需要非潜水人员下去进行气割。所以套
筒在起初插打过程中周边没有开孑L,在有人员下到套筒内时套筒内外压力差较大,造成套筒变形。
(5)由于套筒内除泥不彻底,造成在沉放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桩后标高和板桩间缝宽很难达到设计要求。上述原因造成套筒插打、筒内除泥时问较长,震动锤使用频率较高,损害较大。

、1分析原因
针对试桩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沉桩效率和质量,我们邀请了有关专家到现场召开了技术研讨会,专家认为造成试桩问题主要原因有:
(1)地质情况较为复杂
由于拟建码头(包括港池)地层沿钻孔方向,地质起伏变化较大,呈波浪形分布,特别是粉质粘土层表现尤为突出,而且该层较厚,达到4m多。从而导致套筒进入该层后贯人度很小,致使振打时间过长,套筒损坏。
(2)地质情况与原地质报告有差别,套筒插打产生偏移由于地质勘探报告取孔间距较大,大约60m一个。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取样看,与原地质情况有差别,造成套筒下沉过程底部变形较严重,且遇到较硬土层套筒产生偏移。
(3)板桩断面尺寸较大,900mmx6OOmm,致使套筒断面尺寸较大。套筒外壁尺寸采980mmx680mm,壁厚分别采用B14、B12钢板,,自重达到7t多,震动下沉过程中进尺缓慢。且现岸壁是在原木桩码头的基础上修复的,经多年沉积,水下障碍物(旧钢缆、原码头施工丢弃的块石等)较多,致使套筒下沉过程中遇到障碍物。
(4)矩形套筒内除泥较困难
矩形套筒不同于圆形套筒,四个棱角处的粉质粘土很难清理掉,致使板桩在下沉过程中将此处的粘土挤压到板桩底部,造成沉放后标高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反复用空压机吸泥器进行吸泥,很容易造成超吸,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