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胆红素代谢紊乱
distenpered metabolism of the bilirubin
第一节、正常胆红素代谢
第二节、胆红素代谢紊乱
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等)的主素(肝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酯化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GA转移酶
UDP
胆红素 - GA
精选ppt
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
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
UDP -葡糖醛酸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
+
UDP
胆红素
+
UDP -葡糖醛酸
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
UDP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精选ppt
(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
在细菌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并逐步还原,生成一类无色的胆素原(中胆素原,胆素原,粪胆素原及尿胆素原)
胆素原被氧化成L-尿胆素,粪胆素,及D-尿胆素(统称胆素—黄褐色,粪便的主要色素)
精选ppt
三、胆红素在肠道中的代谢
结合胆红素
胆素原
肠菌
葡萄糖醛酸
还原
胆素
氧化
﹡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 -尿胆素原
﹡胆素:i -尿胆素,粪胆素, d -尿胆素
游离胆红素
精选ppt
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10%-20%)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bilinogen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被吸收的胆素原少量经血液循环入肾随尿排出,氧化成尿胆素。
精选ppt
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
精选ppt
四、血清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
*两种胆红素
*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
1~16mol/L (~1mg/dL)
4/5为游离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
精选ppt
项 目
游离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别 名
间接胆红素,
血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肝胆红素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未结合
结合
与重氮试剂反应
慢或间接反应
迅速直接反应
水中溶解度
小
大
经肾随尿排出
不能
能
通透细胞膜对脑的毒性作用
大
无
两种胆红素的区别
精选ppt
第二节、胆红素代谢紊乱(黄疸)
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粘膜、大部分组织和内脏器官及某些体液的黄染。
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 umol/L
高胆红素血症:﹥19 umol/L
隐性黄疸: umol/L - umol/L
明显黄疸: ﹥ umol/L
种类(按血清胆红素的来源)
溶血性黄疸 (hemolytic jaundice)
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精选ppt
一、溶血性黄疸
原因:免疫性(异型输血)、生物性(原虫感染)、理化性(烧伤、蛇毒)、遗传性因素(地中海贫血)
机制:大量红细胞破坏→生成增多﹥肝脏最大处理能力
特点:血清非酯型胆红素↑↑
粪、尿胆素原↑
尿胆红素(-)
核黄疸
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
精选ppt
二、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
原因:感染性肝疾病;乙醇、四氯化碳等损伤肝细胞;肝硬化、肝癌。
机制:①血清酯型胆红素↑↑:肝细胞分泌排泄胆红素障碍;毛细胆管破裂、阻塞、通透性增高,酯型胆红素随胆汁反流入血。 ②血清非酯型胆红素↑:肝细胞受损后摄取、运输 、酯化功能降低;酯型胆红素排泄障碍,反馈性抑制BGT活性和肝细对胆红素的摄取;肝细胞受损时,溶酶体将酯型胆红素分解为非酯型胆红素。
特点: 血清酯型胆红素↑↑;非酯型胆红素↑;粪胆素原↓
尿胆素原↑;尿胆红素(+)
精选ppt
三、阻塞性黄疸
原因:胆道系统的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机制:胆道内压增高致: ①毛细胆管和细胆管破裂,胆红素反流入血;②肝细胞胆汁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