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论古典诗歌中的空白艺术-以唐诗为例.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古典诗歌中的空白艺术-以唐诗为例.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2/6/29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古典诗歌中的空白艺术-以唐诗为例.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古典诗歌中的“空白”艺术
以唐诗为例
 
 
冷蓓
【Summary】“空白”艺术一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其审美本质在唐诗中表现地尤为淋漓尽致。我们试图通过唐诗“空白”艺术在视觉、听觉以及意境三个维度上的使用策空白感外,在声音上直接制造空白感的诗歌也不在少数。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
有幽悉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般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这个段落里,一共出现了两次声音的空白。第一次发生在“凝绝不通声暂歇”,描写出了琵琶声的流动与变幻;第二次发生在“东船西舫悄无言”,写出了听者在音乐的感染下,进入了一个冥想的阶段,达到心灵与过往、将来,人与历史、宇宙的融合。钱锺书先生也提到过:“按《庄子·天地》:‘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即此意。……则陆机《连珠》‘繁会之音,生于绝弦,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庶几乎。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乐中音声之作与止,交织辅佐,相宣互衬,马融《长笛赋》已摹写之:‘纤妙,若存若亡;……奄忽灭没,晔然复扬。寂之于音,或为先声,或为遗响,当声之无,有声之用。是以有绝响或阒响之静,亦有蕴响或酝响之静。静故曰‘希声,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乐止响息之时太久,则静之与声若长别远暌,疏阔遗忘,不复相关交接。《琵琶行》‘此时二字最宜着眼,上文亦曰‘声暂歇,正谓声与声之间隔必暂而非永,方能蓄孕‘大音也。此境生于闻根直觉,无待他根。”
对听觉上空白感的间接制造,诗人们还常选用反衬手法。如王维诗《山居秋暝》描绘了一幅“空山新雨”图。全诗着眼于突出“空”字,营造空灵澄寂的氛围。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声音的存在反而反衬出其他声音的缺席,“空山”之“空”在人语泉声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空寂灵动,并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又如白居易诗《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李华诗《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等等。钱锺书先生曾对这类现象有过评价说,这种以声衬寂,以动写
静的现象,属于心理学上的“同时反衬现象”:眼耳诸识,莫不又是;诗人体物,早具会心,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而愈觉其深;虚空之辽广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
还有一类诗歌是作者有意通过叙事内容或情感表达上的省略来造成表意上的空白。以王维的《终南山》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就是内容省略的一个典型代表。诗人并不交代所“隔”的这条“水”是涓涓细流还是滚滚长河;“我”问了樵夫什么问题;樵夫回答了“我”什么……诗人在此留下了内容上的空白,让读者去揣度,以期与读者共建文本:读者可以把自己像数学中的未知数X一样代入诗歌,想象自己正在闲游终南山,正碰见了一个荷柴而归的樵夫,正在向樵夫发文问,樵夫正在回答自己……。作者省略的内容构成了此诗的无限可能性,让诗歌无限地耐人寻味。
唐诗还注重诗歌“意境”上的“空白”。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到的: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不能模仿,谓之神。在唐诗中,诗人们常常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营造空灵虚境的意境,传达诗人形而上的思考,达到“虚”、“神”的境界。柳宗元《江雪》全诗不着“空”“白”二字,却尽显“空”“白”之风流。千山层层,白雪皑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