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脏外科10月份业务学习
郭凤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
【定义】
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由各种原因的初始心肌损害(心脏疾病),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不足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comparison
2. 超声心动图
(1)测量心腔大小、瓣膜结构和功能-优于X线。
(2)估计心脏功能: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3. 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
估计心脏功能优于超声心动图
4. 心-肺吸氧运动试验
最大耗氧量[VO2max-ml/()]
无氧阈值
5. 血流动力学检查(有创性)
静脉插管,飘浮导管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应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诊断。
(1)NYHA心功能分级(纽约心脏病学会,1928)
2. 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年龄、病史、症状、体征
肝硬化伴下肢浮肿
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I度心力衰竭
II度心力衰竭
III度心力衰竭
代偿期
【治疗】
采取长期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调节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减少神经体液因子的过度激活及改善心室功能等。
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降低死亡率。
1. 治疗原则和目的
(1)病因治疗:治疗基本病因,消除诱因。
(2)减轻心脏负荷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钠盐的摄入
2)药物治疗
利尿剂
血管扩张剂
2. 治疗方法
利尿剂
作用:排钠排水,减轻水肿,减轻容量负荷,缓解淤血症状,减轻后负荷,改善左室功能。
合理应用: 严格掌握适应症;联合应用:保钾利尿剂和排钾利尿剂合用;肾功不全时应选择袢利尿剂,禁用保钾利尿剂;间断用药;注意水电解质紊乱。
血管扩张剂
药物选择:
如肼苯达嗪(小动脉)、硝酸酯(小静脉)、硝普钠、哌唑嗪和ACEI(动脉和静脉)。
钙拮抗剂-疗效缺乏依据,负性肌力作用。 ACEI取代其他扩管药的地位。
机制:改善前和(或)后负荷来改善心脏功能。
ACEI和ARB
机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抑制缓激肽的降解。
作用: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抑制神经-体液代偿因素,限制心肌、血管重塑,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远期死亡率。
应用:种类差别不大,长效制剂,长期或终生使用。
副作用:刺激性干咳、低血压、肾功能一过性恶化、高血钾;肾动脉狭窄者禁用。
药理作用:①正性肌力作用:抑制Na+-K+ ATP酶;②电生理作用-抑制房室交界区传导,过量时提高心房、交界区和心室的自律性;③迷走神经兴奋,独特的优点。
适应症:①收缩功能不全,心室舒张期容积明显增加的心衰,提高心肌收缩力;②伴有快速心房颤动是最好的指征,可控制心室率。
(3)加强心肌收缩—正性肌力药物
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
Na+
K+
Na+
3Na+
Ca2+
Ca2+
强心苷
[Ca2+]i
Ca2+
Na+-K+ ATPase
Na+-Ca2+ 交换
增强心肌收缩力
Na+
K+
强心苷类的作用机制
洋地黄中毒因素
心肌缺血、缺氧;
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
肾功不全;
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胺碘酮、异搏定及阿司匹林等;
洋地黄中毒及处理
洋地黄中毒表现
心律失常-几乎所有类型的心律失常。最常见室性早搏,多表现为二联律;最具特征性的是为快速异位心律加不同水平的传导阻滞。
胃肠道反应-与心衰加重表现常难鉴别。纳减、 恶心、 呕吐;纳减是较早出现的症状, 若在正常饮食情况下逐渐发生需要警惕。
神经系统表现-视力模糊、黄绿视等,维持量给药罕见
洋地黄中毒处理
立即停药,单发室早,I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自行消失。
快速性心律失常,如血钾降低可静脉补钾,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如不低可用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电复律禁用。
传导阻滞及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可用阿托品。
一般无需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β受体激动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小剂量使用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难治性心衰、急性心衰及扩张型心肌病伴心衰。
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
短期应用改善症状效果肯定,死亡率增加。
小剂量-螺内酯20mg,1-2次/日,抑制心肌重构、改善慢性心衰的远期预后。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机制:对抗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这一代偿机制,上调心肌β受体。
作用:明显提高运动耐力,降低远期死亡率。
副作用:负性肌力作用;乏力等。
β受体阻滞剂
(4)其他治疗
起搏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