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控制【摘要】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损伤为主的世界性传染病, 2 年全国开展了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至今已十余年, 为及时掌握甲肝抗体各地区、年龄组等分布情况,与 1992 年流调结果相比较,找出变化规律,提出甲肝预防策略, 2009 年我们对全国人群甲肝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关键词】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预防控制甲型肝炎是世界性分布的疾病,呈流行性或散发性。不同地区发病率有所不同,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的甲型肝炎发病率高;卫生环境差的地区感染率和发病率明显增高; 在温带地区,甲型肝炎发病全年无季节差别,但每隔 6~10 年可在冬春季节发生 1 次流行周期, 我国冬春季节发病数较多。甲型肝炎的高危人群包括日托机构的儿童、工作人员和家庭成员以及同性恋者, 常由于身体密切接触促进肠道途径传播。日托中心危险性最大的是 2 岁以下共用尿布的儿童。儿童感染后常无症状,是导致家庭内接触感染的重要因素。一、传染源 2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 传染源主要是 HA V 感染者,包括隐性感染者(占 80%) 和显性感染者(占 20%) , 尤其是甲型肝炎患者。但并非病情越重, 其传染性越强。 HA V 感染者主要通过粪便排出病毒并污染外界环境。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 15~ 45d ,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酸升高前的 5~ 6d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 2~3 周后,随着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血液和粪便的传染性也逐渐消失。因此, 以甲型黄疸型肝炎为例, 传染期即患者粪便的排毒期, 自发病前 2 周至黄疸出现后 2 周内, 排毒高峰是在潜伏期末至发病初期, 患者于发病后 4 周即无传染性。 HAV 感染者病毒血症期较短暂,约出现在发病前 1 周至血清 ALT 异常高峰后, 于潜伏期末其血中 HAV 含量最多。而长期携带病毒者极罕见。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者,接触者经潜伏期后,可能成为患者或亚临床感染者。由于患者在黄疸出现前 2~3 周即可在粪便中排出 HAV , 因此接触者在感染后至发病前有高度的传染性,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HAV 虽能感染一系列灵长类动物,引起肝炎病理改变和较轻的临床表现, 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作为对人的传染源作用不大,偶有传染给饲养人员的报道。二、传播途径 1. 由粪- 口的传播途径 3 (1) 人与人密切接触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 从实验感染人体或动物的粪便中收集到甲型肝炎病毒时间是在症状出现前 2~ 3 周至症状出现后 8d 之内,黄疸出现后 19d ~4 周内不再有传染性。(2) 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水源污染可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 但发生率并不高。不少甲型肝炎流行呈地区性, 发病与进食污染的贝壳如蚶、蚝、鱼类和其他海产品以及不适当的烹调方式有关。上海等地 1988 年甲肝暴发流行让人记忆犹新。(3) 苍蝇和蟑螂在从粪- 口的传播途径中, 苍蝇和蟑螂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但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 2. 非粪- 口途径传播( 即胃肠道外传播途径) (1) 空气飞沫的传播动物实验证实甲型肝炎患者的唾液使 2 只黑猩猩感染, 在一些患者出现黄疸前或期间收集的尿液标本中检测有低水平的病毒。(2) 病毒经血或经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