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屋顶的结构及等级: 第一位:重檐虎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庆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 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 脊,左条垂脊。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 度。又名四阿顶。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3、悬山顶: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 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 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歇山顶:屋面是悬山顶与虎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房殿 顶,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别是一条正脊,上部四条垂脊,四角与垂脊间 有四条俄(qiang)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 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5、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 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如果说上述四种屋面棱角分明,显出一种阳刚之气,那么卷棚 顶就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6、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屋脊自屋面和 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都大于北 方,然以攒尖顶最为悬殊,有飞檐之称。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 美感。
在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精品,除去上述单一造型的屋顶外。还有由这些单体屋顶 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北京故宫、颐和园和被烧毁的圆明园都是以屋顶形式的主次分 明、变化多样,来加强感染力的,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故宫角楼屋顶的组合造型。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o此"三段式"迥异于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有着独特的风格。三段式之中以大屋 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房顶不但体形高大且是 曲面形,屋顶四面的屋檐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从汉代初得雏形 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我们眼前的这 座建筑,与史称的"三段式",在结构上是不完全一样的。瓦顶覆盖在与立柱联结的正 梁上面,顺而向下倾
斜,形成美丽的曲线。边用头瓦,其色彩则与众不同。屋顶平缓坦然的坡度突出了建 筑物雍容端庄的形态,蒙生庄严雄伟的气势。它的最高层为大屋顶中间部分的屋冠, 实际是研究所宽敞的会议厅,然而却犹如屋上又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古楼坐落在那 里。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房殿、歇山、悬山、硬 山、攒尖、卷棚等形式。但是无论院殿顶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 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 利于排泄雨水,而且还增添了
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虎殿顶
成殿
单檐底殿顶
(wudiandlng)>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虎 殿顶、单檐歇山顶。佛殿、皇宫的主殿等重要的建筑是采用重檐虎殿顶,是最尊贵的形 式。
虎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是“四出 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其中房殿顶最早,约出现于先秦时期。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铜器、汉画像石与明 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实物则以汉代阙楼和唐代佛光寺大殿为早。
重檐虎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 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 端。重檐底殿顶,是在房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 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即此种殿顶。
重檐院殿顶
单檐房殿顶:其外形即重檐底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 底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
虎殿顶
建筑等级主要通过对财富(包括人力)的消耗来体现,建筑的尺度、材料的贵重程度、 装饰的精细程度等成为表现建筑等级的主要因素,但中国古代建筑也有一些等级因素并 不是财富消耗的体现,而另有其社会文化原因,比如屋顶形式的等级、建筑色彩等级 等。
如果说悬山的复杂程度明显低于房殿及歇山,因此等级较低的话,房殿和歇山的技 术复杂程度则难以排出高下,不能将其等级差异归结于财富的消耗,在东亚范围内来 看,虎殿等级也未必高于歇山,如韩国朝鲜时代的景福宫正殿勤政殿即用歇山,而勤政 门用院殿。
中国古代房殿等级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和二者的技术地域来源及北方的正统政治地 位有关。歇山的出现要晚于房殿及悬山,学者们基本认定歇山是在汉代以后南方地区形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