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读书节闭幕式发言稿
读书节闭幕式发言稿1
敬重的各位领导、老师,敬爱的家长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四年二班的孙xx,很荣幸在如此盛大的读书节闭幕式上有良心的教化”演讲竞赛,很好的促使了老师的思想总结于专业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活动中把经典作品作为嘉奖,激励大家,如此这些都是让大家读有所获。
书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们获益匪浅。如今,在我们温馨的校内,教室里书声琅琅;课间师生徜徉书海;回家,我们也手不释卷。正如一首诗所说:“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放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是一片看不够的景,是一腔抒不倦的情。”
言于此,我想在这里说个题外话,我想对孩子们说:我真诚的希望孩子们,也慎重的倡议,你们要自觉的去学习,去读书,读好书。就像春节联欢晚会上最给力的一句话----命是爸妈给的,珍惜点;路是自己走的,当心点。身体是你们自己的,要多运动,少玩电脑,要有目的性地玩电脑;学习更是你们自己的事,也是你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不要老师、爸妈逼着你们去学。否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这里我也代表全体老师慎重承诺:“好读书,读好书”,肯定会成为我们的良好习惯,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成为我们的生活享受。这一届读书节闭幕了,但这绝不代表我们的读书活动画上了句号。教化让人华蜜,读书助人成长。为了更加美妙的明天,我们肯定做到:恒久与好书交挚友,让书香伴随我们每一个华蜜的日子!
我的讲话结束,感谢大家!
读书节闭幕式发言稿3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这一章有这样一种解读,是说其中蕴含着做人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取一“学”字。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后知也;学习须要沟通,找谁沟通呢?自然是找志同道合的挚友,于是就有了做人的其次种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多少有点像今日的探讨会;第三种境界是说一个人于学问道德有所成之后,若是没有被人重用时,应当“不愠”,即保持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可能有人要问了,你说这些与读书节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且听我细细道来。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这几日的丝丝细雨也触发了我的幽古之思。清明是纪念逝者的节日,有人说:“(人)死后他的魂魄还须要回到诞生的家乡,才能获得安眠。但灵魂是不认路的,生路已经遗忘,死路又走不通。只有在家乡的亲人来拜谒他的时候,灵魂才会静静地牵着亲人的`衣襟返回家乡。”适逢黄仁宇先生诞辰90周年,我感慨许多,先生已经仙逝八年了,然而其“大历史观”却不绝于文人之口。想必这位史学界的文化名人的灵魂也肯定找到了归宿。
记得辽教社有这样一句口号:“为建立一个书香的社会而奠基”。一个书香的社会为何如此重要,这与中国文化的传承是密不行分的。试想若是没有如先生那般为传承一线文化香火而孜孜不倦的人,那中国文化唯恐早已消逝在历史的星空中,成为绝响了。
清明季节,说了这么多看似不相干的内容,无非是想让如先生一般更多的文化人,尤其是那些“人不知而不愠”者能够找到精神的归宿。托大一点说,这也应当是我校开展读书节的终极目标。我以为要想达成此目标,首先须要的是读书(学习)实践。其实这恰恰又印证前文所论的做人的第一种境界:“学而时习之”。
然而,传承一线文化香火若单凭一人之力,其难乃如举千斤之网,亦似登临蜀道之巅。于是乎,团结一些有志之士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这与上文所讲的做人的其次种境界恰恰又是相契合的。肯定意义上讲,十二中开展的读书节便为那些有识之士搭建了一个可以相互沟通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