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doc

上传人:十二官 2022/6/30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厉以宁 摘要:本文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三种资本以及二元劳工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差距存在和扩大的原因,指出应通过农村产权的界定、人力投资的迅速加大以及鼓励农民创业,通过一次分配和第一产业同样可以不断提高劳动条件,包括收入水平。对“坏职业”要提高工资水平,改善工作环境。此外,还要鼓励创业。创业者所从事的职业,一般被认为是“好职业”,因为他们在为自己干活。浙江的一些老板,开始创业时,白天干活,晚上睡地板,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们不仅有发展的愿望,而且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这种愿望。
怎样增加农民的社会资本?要靠农民在市场上拼、闯,老呆在偏僻的山沟里,什么人也不认识,怎么积累社会资本?浙江的农民就不一样。他们进城了,闯进市场了,在全国各地甚至在国外拼、闯,认识的人多了,社会资本也就增加了。

四、以二次分配来补充一次分配的不足

一次分配基本上是市场调节下的分配。市场调节中,由于农民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拥有,一般都不如城市居民,所以城乡收入分配对农民是不利的。一次分配的不足通常靠二次分配来补,但二次分配在当前城乡二元体制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却同样是偏向于城市而不利于农村的。这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一次分配对于调整城乡收入分配仍是有用的。而二次分配的重点是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以一次分配来说,比如,鼓励农民创业,包括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经营手工业作坊和小商店等,或者,较多的农民成为熟练技工,这些都有助于增加农民的一次分配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别。但这还不够,还需要通过二次分配来调整低收入者的收入,如减免低收入者的某些税费负担。但二次分配的重点应是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1929年,在西方世界发生了大萧条、大危机,失业问题空前严重。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派是英国新古典学派。英国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解决失业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做,一个人的工资两个人分,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他们认为,这样做,失业问题就解决了。当时瑞典学派年轻的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和他的同事给瑞典政府写了一份失业调查报告。他们说,要解决失业问题,就要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应该做什么呢?应该大量盖社会保障房,可以出租,可以出卖。还有教育免费、公费医疗、失业救济、养老金保障。这些工作都做了,失业问题就会缓解下来。瑞典政府就这么做了,“福利国家”也就这么开始了。到了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凯恩斯主张靠财政赤字,用赤字财政去办公共工程,如修运河、修铁路、修公路等等,来缓解失业问题。又过了几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西欧国家转入战时经济的阶段。1945年,二战结束,又过了几年,西方经济学家开会回顾20世纪30年代初大危机期间的各个学派的就业对策问题。讨论认为:新古典派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做,一个人的工资两个人分,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是解决一个企业内部的失业问题的办法,但不能用来解决社会失业问题。因为社会购买力没有提高。解决社会失业问题,要提高社会购买力。凯恩斯的办法是有效的,因为举办公共工程可以增加就业。瑞典学派的办法也是有效的,因为社会保障的实施可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