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 邹隽(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 .纯母乳喂养婴儿 6 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 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 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 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 6 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 继续母乳喂养至 2 岁。(1 )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 产前准备: 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 12~ 14 公斤), 贮存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 )尽早开奶:生后 2 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 1 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 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 )促进乳汁分泌①按需哺乳: 3 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 8 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②乳房排空: 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 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 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③乳房按摩: 哺乳前热敷乳房, 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 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④乳母生活安排: 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量 500 千卡/ 日),可促进泌乳。 4 )正确的喂哺技巧①哺乳前准备: 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 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 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②哺乳方法: 每次哺乳前, 母亲应洗净双手。正确的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无论用何种姿势, 都应该让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 婴儿身体贴近母亲, 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 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婴儿的下颏贴在乳房上, 嘴张得很大, 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 婴儿下唇向外翻, 婴儿嘴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婴儿慢而深地吸吮, 能听到吞咽声, 表明含接乳房姿势正确,吸吮有效。哺乳过程注意母婴互动交流。③哺乳次数:3 月龄内婴儿应按需哺乳。4~6 月龄逐渐定时喂养,每 3~4 小时一次,每日约 6 次,可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帮助婴儿形成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但有个体差异, 需区别对待。(2 )常见的母乳喂养问题 1 )乳量不足:正常乳母产后 6 个月内每天泌乳量随婴儿月龄增长逐渐增加, 成熟乳量平均可达每日 700 ~ 1000 毫升。婴儿母乳摄入不足可出现下列表现: ①体重增长不足, 生长曲线平缓甚至下降, 尤其新生儿期体重增长低于 600 克; ②尿量每天少于 6 次; ③吸吮时不能闻及吞咽声; ④每次哺乳后常哭闹不能安静入睡,或睡眠时间小于 1 小时(新生儿除外)。若确因乳量不足影响婴儿生长, 应劝告母亲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可在每次哺乳后用配方奶补充母乳不足。 2 )乳头内陷或皲裂:乳头内陷需要产前或产后做简单的乳头护理,每日用清水( 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 擦洗、挤、捏乳头, 母亲亦可用乳头矫正器矫正乳头内陷。母亲应学会“乳房喂养”而不是“乳头喂养”, 大部分婴儿仍可从扁平或内陷乳头吸吮乳汁。每次哺乳后可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 乳汁中丰富的蛋白质和抑菌物质对乳头表皮有保护作用,可防止乳头皲裂及感染。 3 )溢奶①发生原因: 小婴儿胃容量较小, 呈水平位置, 且具有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等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使6 月龄内的小婴儿常常出现溢奶。喂养方法不当导致吞入气体过多或过度喂养亦可发生溢奶。②缓解方法:喂奶后宜将婴儿头靠在母亲肩上竖直抱起, 轻拍背部, 可帮助排出吞入空气而预防溢奶。婴儿睡眠时宜右侧卧位, 可预防睡眠时溢奶而致窒息。若经指导后婴儿溢奶症状无改善,或体重增长不良,应及时转诊。 4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指纯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或近足月儿生后 2 周后发生的黄疸。母乳性黄疸婴儿一般体格生长良好, 无任何临床症状, 无需治疗, 黄疸可自然消退,应继续母乳喂养。若黄疸明显,累及四肢及手足心, 应及时就医。如果血清胆红素水平大于 15-20mg/ml , 且无其它病理情况, 建议停喂母乳 3天, 待黄疸减轻后, 可恢复母乳喂养。停喂母乳期间, 母亲应定时挤奶, 维持泌乳, 婴儿可暂时用配方奶替代喂养。再次喂母乳时,黄疸可有反复, 但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5 )母亲外出时的母乳喂养:母亲外出或上班后,应鼓励母亲坚持母乳喂养。每天哺乳不少于 3次, 外出或上班时挤出母乳,以保持母乳的分泌量。(3 )母乳保存方法母亲外出或母乳过多时, 可将母乳挤出存放至干净的容器或特备的“乳袋”, 妥善保存在冰箱或冰包中, 不同温度下母乳储存时间可参考下表,母乳食用前用温水加热至 40 ℃左右即可喂哺。表1 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