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劳动就业论.docx

格式:docx   大小:52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劳动就业论.docx

上传人:63229029 2017/6/1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劳动就业论.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劳动就业论第一章就业与失业概论(一)关于就业的基本知识 1, 识记: 就业的概念:劳动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种合法的社会劳动,取得一定的报酬或收入,被视为实现了就业.( 反应的是劳动力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别利用的状况) 2 领会: 就业的分类: 1 非正规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 :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的生产服务单位及独立的个体劳动者。 2、不充分就业( 就业不足): 非个人原因, 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 20 小时), 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3、弹性就业: 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短期就业、季节就业、承包就业、传呼就业、独立就业) 派遣就业( 雇佣型派遣就业和登记型派遣就业)、钟点工等。广伐存在的就业现象。 4、阶段性就业: 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 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 再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就业形式。 3、简单应用: 就业的功能: 1 、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 a 生活保障功能 b 劳动者实现和发展自我价值的功能 C 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 2 、就业的社会功能: a 增加社会财富的功能。 B 稳定社会的功能。 C 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 关于失业的基本知识 1、识记: 失业: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失业人口: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年龄内(男性为 16-50 岁,女性 16-45 岁) ,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求职登记的人口。失业率: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的比,它反映在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有多大,从而反映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失业率( %)= 失业人数/ (就业人数+ 失业人数) X100% 2、领会: 失业的类型:1、摩擦失业: 在现行市场工资率下,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正好相等, 或总会有一些人处于转换职业之中,或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正在寻找职业,或因用工需求的随机波动引起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之中。三个原因: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二是信息不完善;三是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一定的时间。 2、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 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管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域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根源在于劳动力供给结构上的不一致,从而表现为失业和空位并存的特征。 3、季节性失业: 由于某些部门的间歇性生产特征而造成的失业。 4、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5、隐性失业: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人员的现象。 6、自愿失业: 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而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3、简单应用: 失业的影响:1 、失业对个人的影响 2 、失业对家庭的影响 3 、失业对社会的影响(8) (三)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 、领会: 中国当前失业人员就业难得原因 1 、思想不到位影响再就业 2 、服务方法不多影响失业人员再就业 3、教育或技术水平不高影响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4 、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 2、简单应用: 我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 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 达到 1000 万人。第二: 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超过 540 万人,实现就业比率十分低下。第三:城镇登记失业、下岗失业和其他失业人口越来越多,已达 1900 万人。第四:大批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每年新增 800-1000 万人。第五:大学生就业与失业开始出现新的问题。第六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 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二章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一)影响就业的几个方面的因素的基本知识 1、识记: 人口结构的定义: 劳动力参与率的定义:经济活动人口占 16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就业弹性的定义:就是 GDP 增长 1 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 2、领会: 影响就业的四个因素 1 、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 2 、经济发展 3 、技术进步 4 、经济体制 3、简单应用: 就业弹性的计算公式:就业弹性= 就业增长率( %)/ 经济增长率( %) (二)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识记: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概念:( p28 ) 2、领会、保持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一致性的重点:一是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上确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的战略地位, 并使我国财政、货币政策都能对就业形势的变化积极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