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脑梗塞护理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 形成梗塞灶的脑血管疾病。病因: ①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 ②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 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 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 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脑梗塞,称为脑栓塞。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 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 45~ 70 岁中老年人。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有的病人一觉醒来, 发现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流口水, 吃东西掉饭粒, 举不动筷子, 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 可以升高或偏低) 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临床表现如下: (1) 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 1~2天内达到高峰。(2) 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 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 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 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3) 脑 CT 检查的意义:脑 CT 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 % ~ % , 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 100% 。因此, 早期 CT 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 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 24 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 8 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 CT 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4) 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 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因其他病而行脑 CT 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 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 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治疗: 一、治疗原则对急性大面积梗塞灶应及时应用脱水剂,消除脑水肿;对一般梗塞灶则宜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血管扩张剂以防止再形成新的梗塞以及加强侧支循环,以利于病灶的修复。二、常规治疗(一) 急性期治疗。①脱水剂, 对较大面积的梗塞应及时应用脱水治疗; ②抗血小板聚集药,低分子右旋糖酐,有心、肾疾患者慎用。此外,可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有出血倾向或溃疡病患者禁用; ③钙拮抗剂,可选用脑益嗪、盐酸氟桂嗪(西比灵);④血管扩张剂。(二) 恢复期治疗(偏瘫治疗)。继续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等, 但主要应加强功能锻炼, 进行康复治疗, 经过3 ̄6个月即可生活自理。三、手术治疗如大面积梗塞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 除用脱水药以外, 必要时可进行外科手术减压,以缓解症状。四、中医、中药、针灸、按摩方法对本病防治和康复有较好疗效,一般应辩证施治, 使用活血化瘀、通络等方药治疗, 针灸、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