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采耳培训步骤.doc

格式:doc   大小:42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采耳培训步骤.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6/1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采耳培训步骤.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采耳培训步骤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以及鼓宝积液为主特征的中耳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 亦可为粘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 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 渗出性中耳炎, 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 1 、擤鼻涕,头位变动或牵挂,耳廓可以暂时感觉听力有能改善。 2 、目听增强,即感到自己说话的声音要比以往响亮。类似于在洞穴中听到说话声的感觉。 3 、耳鸣,有时能听到外界并不存在的流水声或噼啪声。 4 、耳痛: 5 、耳内闭塞,耳朵有闷胀或耳朵有轻微疼痛。 6 、注意力不集中。病理: 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时, 外界空气不能入中耳, 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吸收, 腔内形成负压, 此时, 中耳粘膜肿胀,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鼓室内出现漏出液, 久之, 中耳粘膜化生为分裂性粘膜, 因有层血管扩张, 环状细胞增多, 分泌增加, 病理性粘液腺形成, 因有层血管周围圆形细胞浸润。治疗:分沁性耳炎(增殖体肥大) 。可用药: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进口) ,醋酸可的的松滴眼液,麦白霉素颗粒剂,富马酸酮替芬胶囊,呋麻滴鼻液。耳朵干痒:滴几滴橄榄油,能软化耳垢。分泌性中耳炎: 1 、清除中耳各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①鼓膜穿刺抽液; ②鼓膜切开术; ③鼓室置管术; ④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⑤咽鼓管吹张。 2 、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 鼻息肉摘除术等。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 应做扁桃体摘除术。 3、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药, 急性期可用如头孢拉定 g/4 次/d氧氟沙星。首先消除病因, 对有鼻咽部炎症、肿瘤、腺样体肥大等应予治疗, 作咽鼓道吹张, 适当应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鼻内菌: 可滴用 1% 麻黄素制剂,鼓膜穿刺抽出液体,若液体粘稠,可注入座蛋白酶 1m g 或透明质酸酶 1000-1500 1 、外耳道外耳道疾病主要是外耳道疖肿和弥漫性外耳道炎。耳道疖肿早期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药物。耳廓和外耳道用 75% 酒精、 4% 硼酸酒精或 % 碘酊清洁消毒。疖肿初期可用 10% 鱼石脂甘油或 50% 硫酸镁甘油纱条敷贴,两者可交替使用,每日更换,脓肿成熟后切开引流, 术后继续用鱼石脂甘油纱条填塞。 2. 弥漫性外耳道炎,仔细清除耳道内分泌物及脱屑,作耳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各敏试验, 以选择有效搞菌药物, 对疑有真菌感染者, 应作相应检查,耳病剧烈者,可给予镇静及镇痛药物,耳道肿胀有大量渗液者, 用收敛剂湿敷, 常用药有 5% 醋酸铝溶液, 3% 硝酸银, % 雷佛诺尔贰, % 呋喃西林, 渗液减少后局部可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溶液或乳胶, 慢性炎症致外耳道狭窄者,待炎症痊愈后行外耳道成形术。外耳道炎症( 成疔肿) 反复急性发作或顽固慢性外耳道炎者, 应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避免挖耳和保持干燥后彻底治愈引起抵抗力下降的全是疾患,如盆血、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 2 、中耳中耳疾病主要是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 1 、分泌性中耳炎疾病是引起儿童听力减退常见原因之一,可选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急性期通常采用青霉素类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口服,可采用口服地塞米松或强的松作短期治疗; 2 、化脓性中耳炎疾病很常见,以耳病(急性中耳炎)耳道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临床特点, 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A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全身治疗时应控制感染,可用青霉素炎, 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药物, 基中阿莫西林对常见致病菌敏感, 治疗费腻和低廉,为首选用药,其它如阿莫西林--- 克控维酸,头孢呋辛等也有很好疗效, 鼻腔、鼻咽部应用减充血济,如 1% 麻黄素, 有利于咽鼓管功能的恢复,在鼓膜穿孔前用 2% 酚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后应用抗生素滴耳液如 % 氧氟沙星, %~1% 氯霉素液滴耳治疗, 炎症消退后穿孔多能自行愈合。 B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药物治疗,临床上宜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变, 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炎症明显者, 用抗生素药液滴耳, 粘膜炎症已基本消退,中耳潮湿者,可用酒精或甘油制剂滴耳。如 3% 硼酸酒精、 3% 硼酸甘油等, 粉剂如硼酸粉、烛杨酚粉等, 仅可用于鼓膜大穿孔且分泌物很少者。 3 、内耳疾病用药内耳是人体的感音器和平衡器官, 内耳疾病可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平衡失调。该病一旦发生, 除少数可自行恢复外, 大多属不可逆行改变, 需行耳康复治疗, 临床上赏采用的血管张剂( 如地巴唑、西比灵), 能量合剂(如如 ATP 、辅酶 A),B 族维生素,( Vitb1\Vitb2 ) 降低血液粘稠度的药物和皮质类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