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试论语言文化批评
【摘要】本文试图把语言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新型的批评形态来加以认识和定位。在文学现状越来越复杂的当今,语言文化批评对我们深化认识文学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试图从语言文化批评的定义、合法性以及标准等方面对其进展全面的分析和认视野去分析文学现象的批评形态。
语言文化批评的合法性问题
目前,尽管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进展文学批评的实例屡见不鲜,但“语言文化批评〞这一称谓还未得以正式使用,对“语言文化批评〞这一称谓及其理解笔者最初从导师赵奎英先生处习得,这一批评形态终究具有多大的理论价值、能否作为一种独立的批评形态而存在,这在学界还没有现成的定论。这也就涉及到语言文化批评的合法性问题。在文学现状日益繁复,文学作品日益精细化的当今,笔者认为语言文化批评理应作为一种颇具生命力的批评形态而得以重视。
首先,语言文化批评有其自身独到的批评视角,那就是立足于文本,从文学作品最根本的语言角度入手去透视整个文本所蕴藉的文化内涵。在审美形式与文化研究强势风行的语境下,语言文化批评有助于端正形式主义过于重视文学分析的操作性而造成的乏生命以及文化研究过于重视文学的批判精神而无视文学之“美〞的缺失。它把对文学的科学分析与人文目的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为我们进展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其次,与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几种典型的批评形态相比拟,语言文化批评仍有其突出的独到价值。伦理批评由于把强调的重心固于文学内容的道德评价上,必然对文学的活力和灵性有所无视。社会历史批评给当代文学批评带来很多积极启示,但这种批评的目光在透入文学之“理〞的时候也天命样的划伤了文学之“羽裳〞,这种批评形态更多的把文本当作了记载与考据。而审美批评与心理批评都把文学囿于一种视角之中,很难让我们对文学有全面而深化的认识。语言文化批评正是汲取了群多典型批评形态的优势,在批评理论中更好的兼顾了文学的特性与多重性,协调了文学研究中的审美性与内在文化蕴藉性,为我们翻开了一个更具开放性的视野。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文学现状复杂程度的加深,当下批评界鲜明的存在着内外之争,即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争论。阎晶明、吴玄等认为文化批评是一种异于文学本质的外部研究。文学的现代性或现代化就是文学的自主性,而文化批评阻碍了文学的这种自主,并有消解文学之害,所以他们认为文化批评是非现代的形态或反现代批评形态,所以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即审美批评。他们把文学批评视为一种切合文学本质的内在批评来加以宣扬。其实,文学不只限于审美,文学研究也从来不只限于审美研究〔也不只是以提醒“文学性〞为唯一目的〕。所以我觉得语言文化批评可以为当下存有的批评误解提供积极启示。
可见,语言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新的颇具开放性与启发性的批评形态,应该得到认可与重视。
语言文化批评的标准问题
文学批评犹为手术刀,贵在应用与操作,语言文化批评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在批评理论中才能得以彰显。如何运用语言文化批评分析文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化批评视野下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这个标准可以概括为美与深,美关涉文学的天命与本质,深关涉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文学要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的超功利性注定美是文学的一种天命。语言文化批评虽以语言为本体,但对作品美的要求并非仅限于语言或形式之美。它是立足于整个文本,“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