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环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环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doc

上传人:卢卡斯123 2022/7/2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环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环境化学的回忆与展望
  摘要环境化学是化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文中简要回忆了20年来环境化学的开展历程、主要成就和我国环境化学研究获得的成绩并对将来环境化学的开展作了简要讨论。关键词环境化学回忆与展望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和食品中化学品测定分析等六个专题的研究。1991年和1993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亚洲化学大会和IUPA会议上,环境化学均是重要议题之一。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授予三位环境化学家rutzen,Rland和lina,他们首先提出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学机制。rutzen于1970年提出了Nx理论,Rland和lina于1974年提出了Fs理论,这几位化学家的实验室模拟结果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验证。从发现平流层中氧化氮可以被紫外辐射分解而破坏全球范围的臭氧层开场,追踪对流层大气中非常稳定的Fs类化学物质扩散进入平流层的同样归宿,说明了影响臭氧层厚度的化学机理,使人类可以对耗损臭氧的化学物质进展控制。这些理论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动〞,从而导致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这充分说明环境化学家的工作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环境化学已经开场走向全面开展。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和环境背景值调查,污染源普查,围绕工业“三废〞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环境污染物的表征、迁移转化规律,生物效应以及控制等方面进展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完成了一批攻关课题和重大基金工程等国家任务。“八五〞和“九五〞期间,在有毒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水体颗粒物和环境工程技术、大气化学和光化学反响动力学、对流层臭氧化学、区域酸雨的形成和控制、天然有机物环境地球化学、有毒有机物构造效应关系、废水无害化和资源化原理与途径等方面的工作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等工程的支持,获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从政府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与环境保护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多层次的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队伍[2,3]。
  在酸雨测量技术、形成机制、物理化学特征、高空云雨化学、大气酸性污染物来源和沉降过程等方面获得重要成果,在天然源研究、区域酸沉降形式和酸雨成因、能源与环境协调规划、酸雨区域综合防治和临界负荷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到达国际先进程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从8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订出?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环境污染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等,选取了200多种分析方法,近百种无机和有机物,所用的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多年来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有关实验室广泛应用。对监测分析方法的统一与标准化,在进步分析监测程度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92~1995年,国家基金委化学部资助了重大基金工程“典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的研究,讨论了某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在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水生天然有机物的起源、表征、与重金属互相作用机理与模型以及卤代烃生成潜力等。在新农药单甲脒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以及有机锡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中获得了创新性成果。首次发现城市水源中的硝基多环芳烃的存在,对多***联苯等的光解规律和产物毒性提出了新的机理和解释。局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