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30 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摘要】心源性休克是内科常见的危重急症,死亡率较高。本文对成功抢救的 30 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作总结分析, 认为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密切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症状, 及时、准确、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措施, 紧密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才能使患者转危为安。【关键词】心源性休克护理心源性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的综合征侯群。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心功能低下, 导致心输出量不足, 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良, 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瘀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 将导致普遍性细胞功能损伤,生命重要脏器的功能丧失致机体死亡。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30例,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12例, 年龄为 20~ 75 岁。平均年龄为 50 岁,慢性克山病 14 例,冠心病 8例, 风湿性心脏病 5 例,肺原性心脏病 2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1 例。病程 1 年至 25 年。 2 治疗原则和方法 2 抓住休克不同阶段的重要环节,力求及早恢复全身组织、脏器的血液灌流。同时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3 护理体会与讨论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休克症状在休克早期进行抢救治疗,大多可以挽回。故早期发现极为重要。对有可能出现休克的患者, 护士一要用望、问、触、叩、听等护理检查手段系统检查,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收集身体状况的各项资料, 力求及时、准确、全面地为医师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确切的临床依据。也为制定或修改护理计划提供全面的资料。观察患者有无面色、皮肤苍白、紫绀、恶心呕吐、出冷汗、肢体湿冷, 软弱无力、烦燥不安( 可焦虑可激动)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心跳加快、脉搏细弱、收缩压降到 80mmHg 以下, 脉压小于 20mmHg 、尿量减少、目渴等休克症状。对急性心肌梗患者可将其置于监护室内,采用电子监测仪器,配合观察。本组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休克, 尤其 14 例慢性克山病克患者多次住院,大多入院时便处于休克状态,都是抢救及时护理得当才脱离危险。 积极准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材护士应根据病情变化的可能,随时准备好抢救所需的药品和器材,如血管活性药物( 例:肾上腺素,多巴胺) ,强心利尿药物( 例:西地兰、速尿) 抗心律失常药物( 例:利多卡因、异搏定) 心电监护仪、氧气等应急备用, 并掌握其用途、使用 3 方法、副作用及其处理。护士在抢救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病情变化的预兆, 一旦出现异常, 分秒必争地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做到急而不慌,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认真护理。 积极给予早期抢救护理 保持安静和注意保暖。有心衰的病人,气急不能平卧可采用半卧位。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各种燥声,减少探视。休克早期尽量避免用热水袋保暖, 因热水袋所致的局部血管扩张会减少脑部等器官豹血液供应。对汗湿的内衣、被单应及时更换,必要时可用温水擦洗后再擦干,但应避免受凉。 镇静、止痛、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疼痛对休克不利, 剧痛本身即可导致休克。故病人育烦燥、疼痛时按医嘱给安定、杜冷丁等治疗。立即高流量给氧(4~5升/分) 直到病情改善为止( 肺心病组予低流量持续吸氧) 。或根据病情需要, 在湿化瓶中加入 20~ 30% 的酒精吸入。吸氧有助于改善心肌缺氧, 减轻痛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