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历经沧桑的刀币.pptx

格式:pptx   大小:1,425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经沧桑的刀币.pptx

上传人:tmm958758 2017/6/2 文件大小:1.3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经沧桑的刀币.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历经沧桑的刀币起源. “刀币”最初是在齐国行用,到了战国时期在燕赵等地也与“布币”并行流通。它是由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变过来的。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以黄金为上币, 限于帝王赏赐;以铜钱为下币,用于民间交易。往后铜钱就代替刀币在中国使用了两千多年。春秋时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齐国,得渔盐之利,出现了商品交流的繁荣景象。伴随着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齐国按照当地的风俗****惯铸行了一种形状像刀削(青铜刀)的青铜铸币,称之为“刀币”。“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 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 1: ,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 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 6枚刀币首尾相接, 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齐刀币含铜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制作精美,是刀币的代表作。齐刀,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齐建(造)邦长法化就是六字刀, 据说当时是一种纪念币,***极少,非常珍贵。公元前 378-324 年之间,也就是在齐威王到齐宣王时代,齐国以齐法化统一了各种刀币。燕国的主要刀币是“明刀”,由于在这种币面上铸有一个“0D”字符号,此字的形态变化很大,对于它的解释, 诸家各异,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称“易刀”、“燕刀”、“明刀”。“赵刀”主要是“甘丹刀”。甘丹即邯郸。赵刀首部稍圆钝,背稍微曲, 刃稍凹,柄有脊纹二道, 环作椭圆形,环孔较小。一般可以分为大小两种。背多无文平素,但也有“田”及数字等字,文字与外缘都比较细弱。材质为青铜,提炼精细,富有抗力。刀币进入了春秋战国之际,扩大了它的范围。首先在燕国境内出现了“尖首刀”(包括“针首刀”)。燕出现刀币形式应是受齐国的影响。其形制与齐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极薄,刀背极厚,但都因刀刃上端显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纹,一端有刀环。先是两面都无字,后来多数仅单面有字,以单字为多。燕昭王颇能接纳人才,在位时开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渔阳、辽西、辽东诸郡。燕国铸有“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针首刀(刀首呈尖刺状)刀身与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长,刀柄有直纹,正面两条、背面一条, 铜质不精,制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简单或无文, 主要流通于长城内外,故又称“匈奴刀”。“匈奴刀”在日伪时期曾出土于承德、张家口一带, 被日本人所得,现在多藏于日本。尖首刀政府在晋阳时,曾经仿照魏国实行管制经济,发行釿布调节市场。当时以“釿布”为主币, “尖足布”为辅币。釿布由官府铸造, “尖足布”则由民间铸造。而民间的工厂为了牟取暴利,除尖足布外同时兼铸其他种钱币,或卖给外国人,或供应国际贸易商,所以各国各样式的钱币赵国都有出产。政府迁至邯郸之后,国力虽然不及往昔强大,但商业繁荣,却超过往昔。政府似乎放宽了管理尺度,改行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再推行釿布, 改以“刀币”为主、“尖足布”为辅的货币政策,仍由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