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历史文化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西安
—以西安市大明宫区域为例
第一页,共二十二页。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第二部分
现状概况
第三部分
规划内容
第四部分
案例评述
目录
第二页,共二十二页。
壹
第十页,共二十二页。
参
规划内容
第十一页,共二十二页。
第
三
部
分
规划内容
南门—文昌门地段位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确定的三学街历史街区内。规划范围西起南门,东至碑林博物馆西入口,北起书院门,南至明城墙,总用地面积为 hm2(图 1)。
南门-文昌门传统文化街区,长500米,占地68亩,是顺城巷周边环境整治的试点地段。目前,建筑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文化韵味浓厚的建筑群。
图1 现状影像图
第十二页,共二十二页。
第
三
部
分
规划内容
控规编制应尊重区域的历史,保持原有建筑布局、原有亲切宜人的街巷空间尺度和完整的空间组织序列。总体来看,传统居住街区突出了居住的功能要求,大量小型的一进或几进的封闭式院落群体成为地区民居的主流,并联式的住宅院落沿着街巷一字排开。
南门—文昌门地段的建筑布局为传统的关中民居形式,该地段的保护要努力达到由街、巷、院构成的多层次的空间层次体系;通过建筑屋面的各种组合,使建筑的形体和轮廓线变得丰富,以期从城墙上俯视能达到最好的空间效果。(图2)
规划通过将大量的现状居住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增强本地区的商业气氛,达到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的目的。将居住功能置换为商业功能,在功能的更新和提高方面有着更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成功的关键之一便是借助传统文化提升商业和整个街区环境的品位。(图3)
图2 院落分布规划图
第十三页,共二十二页。
第
二
部
分
规划内容
图3 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十四页,共二十二页。
第
三
部
分
规划内容
控规编制应努力保持老城区的空间格局以及均衡对称的城市道路网,丰富由街、巷、院构成的多层次的空间体系,再现传统的街巷空间。
保留现有的大吉厂巷,将书院门南街向北移,道路适当放宽,道路红线规划为 4 m,以满足基本的消防要求。顺城南路道路红线宽度为20 m,其中车行道为10 m,人行道及道路绿化带为10 m。除保留现行道及道路绿化带为10 m。除保留现状道路外,将大吉厂巷延伸至顺城南路,打通区政府西侧通道,并将其延条至顺城南路的宽为 4 m 的小巷。顺城南路的道路性质确定为旅游性道路,规划区域主要依靠顺城南路、南大街、柏树林街来解决区域的对外交通问题(图 4)
第十五页,共二十二页。
第
三
部
分
规划内容
图4 道路体系规划图
第十六页,共二十二页。
第
三
部
分
规划内容
建筑高度对城市建成环境的空间序列有很大影响,建筑高度应保护城市传统的历史空间尺度,因此控规编制应严格控制历史街区的建筑高度。不同于一般地区的控规,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高度控制应考虑街区有机生长的建筑规律,避免城市街道界面的单一性;对建筑高度统一布局,在标志性地段应有高度控制点以形成历史街区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的空间背景轮廓。
南门—文昌门地段建筑高度的控制是按照《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以 12 m 高的西安明城墙基底为基准点,高度控制在 9 m以下。明城墙内侧 20 m 以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予以拆除,沿城墙恢复为马道或者建设为绿地;明城墙内侧100 m 以内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 9 m,建筑形式应当采用传统风格;明城墙内侧 100 m 以外的建筑高度应以梯级形式进行过渡,过渡区的建筑应为青灰色全坡顶建筑。
第十七页,共二十二页。
第
三
部
分
规划内容
控规编制应注重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绿化空间的保护。南门—文昌门地段的树木多为中国槐,而具有文物等级的树木主要集中在碑林西入口广场,广场以树木为主,绿荫之下为硬质铺地。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民居
院落之间,结合院落围合错落的形式,形成多处小的街头绿地,不仅美化了沿街的景观,还丰富了住宅出入口的层次。
第十八页,共二十二页。
第
三
部
分
规划内容
控规编制应注意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旅游环境的再利用问题。南门—文昌门地段应利用三学街历史街区的优势,借助碑林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南大街的商业优势,吸引本地及外地游客,将本地商业、旅游线路和旅游购物相结合,利用老城区作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