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高考复习新闻点评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431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复习新闻点评课件.ppt

上传人:wwlgqnh 2022/7/3 文件大小:4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复习新闻点评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河南一驴肉店以怪招促销
因驴肉竞争日益激烈,河南卫辉市一家驴肉店用怪招促销:促销队伍由四名肩扛长枪、身穿日军军装、骑着毛驴的男子组成。围观的人群不时发出“鬼子来了”的惊呼。
点评:有道是“无商不奸”,这话虽然说样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将来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北大在自主招生中明确被推荐的学生具有“孝敬父母”等道德品质,为人才的选拔建立了良好的导向。我们为这样的做法叫好。
例: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据2010年3月9日《重庆晚报》报道,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近日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bt”,还有“囧”、“槑”等。他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产生不好影响。
附:相关网络用语解释
3Q:同英语“Thankyou'’。
bt:即“变态”。
囧:古同“炯”,明亮有神。网友依字形引申为“郁闷、悲伤、无奈”。
槑:古同“梅”。网友依字形引申为“很呆、很傻、很天真”。
沈长富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我反对屏蔽这些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网民生活并且影响到现实语境了。屏蔽这些字词不难,但习惯了创造的网民会很快制造出新的代替字词,难道一直要继续屏蔽下去?人类创造文字就是为了便于更好地交流,出于这个目的,字词翻新,可以视为科技进步催生的新思维方式,屏蔽“囧”和“槑”等语不是明智之举。
[答案示例二]我赞成屏蔽这些网络语言。像“3Q”、“bt”以及“囧”、“槑”等网络语言或是生造的字符或是生僻的汉字,都是不规范的用语,与我们国家倡导和推行规范汉字的政策背道而驰,而且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如果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语言并形成习惯,会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而且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
练习: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3分)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参考答案
1、“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现状。
2、“爱心大巴”免费接站遭受猜疑,折射社会信任危机。
练习:点评下面的新闻,要求:语句简明,见解深刻,是非分明,60个字左右。(5分)
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生发现险情后,手拉着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最后,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为营救溺水少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打捞溺水的3名大学生过程中,陈波的打捞公司宣称“只捞尸体不救活人”、“钱不到就不能救人”,因长江大学的师生一时还没有筹到剩下的打捞费用,陈波命令江中的渔船暂停打捞。后又挟尸要价,在学生们掏出手机、银行卡并有学生下跪求情的情况下,陈波仍然坚持先交钱、后捞尸,且挟尸抬价,提出天价“捞尸费”。
示例:一群“90后”大学生的舍己救人,缘于他们内心的强大和善良。他们的见义勇为足以驱走人们心头的冷漠,教会我们用“爱”去面对一切。
本该受到尊重的遗体(英雄的遗体)却成了讨价还价的“物品”,生命的尊严遭到践踏。我们强烈谴责漠视和亵渎生命的陈某等人。
面对遇难者不同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文明与野蛮、尊重与亵渎的分界线。我们赞颂舍己救人的英雄,谴责漠视和亵渎生命的陈某等人。(可就一点展开点评)
名言摘抄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50条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