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朱熹观书有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朱熹观书有感.docx

上传人:羹羹 2022/7/4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朱熹观书有感.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1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一直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由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这里的生活仍理解为日常琐事就错了。“有了生活”,指的是对生活进行视察、化验、思索,而后有所得。这“所得”,便是你的生活;这“所得”,再经过你的大脑的加工,就充溢了你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时刻留意四周的事物,以其作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从广义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而要想学有所长,必需时时留意从生活中吸取养分,充溢自己。这学问,也便如一个小小的池塘,若常有新水注入,能明澈如镜;若是断了源头活水,便会发臭了。


生活,便是我们最重要的源头活水。假如我们既能不倦地从书本中吸取养料,又留意在生活中不断扩高校识,“源头活水”定会汇成“不尽长江”滚滚注入“浩瀚大海”。这首短短的小诗中孕蓄的'哲理是多么富有启迪呵!
朱熹观书有感3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方,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澄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相识时的情形颇为相像。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淌、思路明畅、精神清爽活泼而自得自由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高校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殊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澄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仔细读书,时时补充新学问。
因此人们经常用来比方不断学****新学问,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恒久活跃,以开明宽敞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学问,广泛包涵,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方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朱熹观书有感4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云影共徘徊: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如同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4】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6】清:澄澈。
【7】如许:如此,这样。
【8】为:因为。
【9】源头活水:比方学问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中不断地学****运用和探究,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受的详细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吸取新的学问。


[注释](1)鉴:镜子。(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3)渠:它。指方塘里的水。那得:怎么会。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澄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然自由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澄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