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边缘人的挣扎在文字和影像中的表现
—以《北京人在纽约》为例
摘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梦成了人们的奢侈品,饶是寻常百姓家也以出国热作为饭后的谈资。因而,由小说《北京人在纽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曾风靡一时,家喻户晓;甚至于其主题曲《千千万万遍地追寻你》也是歌榜有名。透过小说文本和电视剧,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语境的不同所带来的冲击,而且看到像王起明这种边缘人即是中国人又不都是中国人,是美国人又不都是美国人在异国环境下的挣扎。明显地,文字和影像在表现边缘人挣扎时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切入,从表现,原因分析和展望三个方面窥探《北京人在纽约》的小说文本与及电视剧中的边缘人在异国文化语境下挣扎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
北京人纽约边缘人挣扎
序言
如果你爱他
请送他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
请送他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地狱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美国梦成为了人们的热捧追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华美作家曹桂林著写的《北京人在纽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开播之后大受欢迎。据统计,其收视率是逐周递增,%,稳居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榜首。相应地,连环效应,其原著的关注度也大大增加。不管是文字,还是影像,都让国人真真地做了一场美国梦。笔者觉得,原著是改编创作的素材,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不是对原著的简单依付,而是“守门人”(编导)对素材的完善和追加。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与文本小说在表现边缘人挣扎的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
小说《北京人纽约》是曹桂林根据自己在美的生活情况而撰写的,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在异国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边缘人----两种文化悖论中的灵魂挣扎。而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则是小说文本的再虚构,主题依然不变,变的是二者在边缘人在异国文化中挣扎的处理上。
一、小说的叙事优势
毋庸置疑,小说在叙事上,其事实的铺垫和前后细节对比、人物的刻画等,使得小说在塑造边缘人的挣扎时更具有影射力。
(一)事实的铺垫和前后细节对比
小说一开始就对王起明夫妇去驻外使馆办签证的这一细节进行了刻画,他们怀着惴惴不安却又兴奋不已的心情在等着办签证,郭燕曾多次对王起明说:“你说,我们能成吗?”“成,为了宁宁,我们会成的。”由此可看出,他们的“出国热”和对美国的梦想和憧憬。这个细节描写,不仅仅是他们边缘人身份的前提条件和铺垫,更是与他们到美国后的遭际、王起明一家家破人亡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影射出了他们在两重文化中的挣扎处境:以失败而告终。
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则由于“守门人”对作品的选择而删减了一些细节描写。删去了这一细节描写,直接刻画他们在机场的情景。以电影美学为支撑点的电视单本剧的叙事情节要求,让“守门人“选择删去了这一细节描写。在笔者看来,这一细节描写会让情节的发展变得更加唯美,而不会改变主题。因而在这层面上,小说文本的处理方式,在体现出他们前后不同遭际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上增添一抹彩笔。
(二)二元对立文化潜伏期人物的刻画
在二元对立文化的第一阶段潜伏期(由迷茫到兴奋)的表现上,小说文本的刻画更形象。
小说中曾很细腻地描写王起明夫妇刚下飞机时的情景。他们刚下飞机,由于郭燕的姨妈姗姗来迟,他们面对着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语境,母语坏境,手无足措,只会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