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教育知识与能力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育知识与能力总结-.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17/6/4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育知识与能力总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育知识与能力总结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涵义: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的属性: 1.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具有永恒性。(2 )教育具有历史性。(3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 教育具有继承性 b. 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起源: 1. 神话起源说 2. 生物起源说 3. 心理起源说 4.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发展历程: 1.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3. 近现代教育第二章中学课程(没啥重点) 第三章中学教学上课: 上课时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求: 1. 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 方法得当 4. 表达清晰 5. 组织严密 6. 气氛热烈 7. 板书有序 8. 态度从容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指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 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 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性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里,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4. 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 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中, 要从课程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 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要以学****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7.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又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8. 量力性原则: 又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 2. 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能力。 3. 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4. 实验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5. 实****作业法: 是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第四章中学生学****心理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 学****材料的性质 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程度的大小 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 识记的方法 5. 时间因素 6. 识记者的态度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的特征 2. 迁移 3. 定势 4. 功能固着 5. 原型启发 6. 动机的强度学****的实质: 学****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知识学****的过程 1. 知识学****的一般过程(理解,巩固,应用) 2. 陈述性知识学****的一般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3. 程序性知识学****的一般过程(陈述性阶段,程序性阶段,自动化阶段) 学****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动机的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动机的产生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二)学****动力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性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合作 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