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摘要: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一书中,弗洛伊德以他的精神分析的观点和传记研究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深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历史的发展过程,着重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本《安吉利之战》则直接被达·芬奇放弃了。达·芬奇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另一个不同点,就是在表现女性美时,冷漠地拒绝了性欲。弗洛伊德正是看到了这两点,再依据少数的达·芬奇的日记内容资料,拿起精神分析的手术刀,剖析起这位天才的精神世界。这篇专著发表时,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当人们认为精神分析只是用于治疗精神病人的时候,弗洛伊德却用在如此著名的艺术家身上。达·芬奇只是梦见了一只“秃鹫”,就被弗洛伊德下了他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和母亲乱伦的结论……。
(一)秃鹫与鸢
我们从少数的资料中能得知,达·芬奇1452年出生,是个私生子,母亲叫卡特琳娜,在大约五岁时,被接到父亲家生活,此后母亲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童年时代大致就是这样,也不清楚进入画室学习时是几岁,1472年,二十岁的达·芬奇名字出现在画家团体的成员名单中了。很可惜,我们对达·芬奇的童年故事了解很少,想从童年记忆的潜意识分析他,恐怕缺少很多事实支撑。他的童年回忆大概就只是秃鹫的光临了。根据他的回忆录记载,在他还是婴儿时期,一直秃鹫落在他的床头,用尾巴拍打着他的嘴巴。正是这短短的一段描述,被弗洛伊德定下恋母的结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秃鹫的形象代表着母亲。人们当时相信这一物种没有雄性,即只有雌秃鹫的存在。弗洛伊德相信博览群书,涉猎极广的达·芬奇知道这则寓言。从而推测达·芬奇有关秃鹫的幻想,是与童年记忆的母亲有关的。多年后,蒙娜丽莎浅浅的一个微笑,唤醒了长大成人的达·芬奇对母亲的记忆。
“俄狄浦斯情节”是弗洛伊德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的象征符号,从秃鹫的幻想指向达·芬奇的恋母情结,以解释作品中的母性形象看似合理,可惜秃鹫一词根本不存在。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没有证明列奥纳多的‘秃鹫幻想’是我们的出发点,他就是这种类型的同性恋者的证据,那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探讨我们所研究的同性恋的心理起源”。然而,正是在这最重要的理论“支柱”上,弗洛伊德犯了错误:达·芬奇在自己笔记本上叙述这件事时,鸟的名字写作“nibio”(现在写做nibbio),是一个普通的意大利语词,意为“鸢”。鸢,俗称老鹰,是鹰科的一种小型的鹰。而弗洛伊德始终把它写成德语中的“Geier”,意为秃鹫。秃鹫与鸢的象征含义相差甚大,如此一来,从秃鹫一词的含义推测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是达·芬奇的恋母情结的表现,就没有说服力了。
(二)天才与完美
达·芬奇是一位公认的天才,他并非是人们所认为的那种不修边幅的脾气古怪的天才,相反他身材高大,体态匀称,其言谈举止充满魅力,口才一流,而且总是神情愉快,和蔼可亲;他热爱周围美的事物,喜欢华丽的衣服,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份优雅。天才都是追求完美的人,达·芬奇对这种追求更执着。达芬奇不仅是一位画家,他的研究领域已经延伸到解剖学、自然科学。这也是出于把大自然描摹得更准确,为了画作的完美,最终,无法抵挡的研究本能席卷了他,引导他走向和艺术无关的事物。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达·芬奇一直抑制著自己的情感,达·芬奇的笔记中所记录的一些账目,内容相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