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高考预测定位】
考纲要求: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 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溶蚀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搬运
作用
风力搬运
干旱、半干旱、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海滨地区
沉积
作用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初
〈磺地貌
流水沉积
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 沉积,具有分选性
风力沉积
形成沙漠(静止沙丘、移动沙丘)、黄土
海流沉积
形成海岸地貌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不同的区域其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同一区域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季节内的表 现也不一样,因此,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同样要具备区域思维和立体思维(外力作用 的时空变化对地貌的影响)。
(5)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 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 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 用。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大气受热过程
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1、 对流层大气的热源:地面
2、 对流层大气的高度:
①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②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
③极地平均为8〜9公里; ④夏季高于冬季。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所示:
过程I太阳暖大地 过程n大地暖大气
I太阳大气层的吸既逢地面大气强烈吸收,大气; 〔辐射反射和散射奴收升淑,辐射 辐射I
: | 」 卜- \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
过程m大气还大地
机理应用
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 (CO2 CHp 。3、NO 等)
排放
增多
吸面增
地射 收辐多
气
全
温
球
升
变
高
暖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温室农业。
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地势高低:地势高一大气稀薄一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一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一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一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一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 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规律与技巧:
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地面最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 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02强烈吸收地 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 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太阳辐射12点最强;地面辐射13点最强;大气辐射14点最强。
大气热力作用过程的复习,从综合角度讲有两条线索。线索一:研究大气热力作用过程 本身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意义。线索二:研究大气热力作用过程与人类活动关系,侧重于人 类活动对热力作用过程的影响。根据图示过程可以分析归纳出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和 环节来影响全球热量平衡:(1)改变大气的组成,如CO2含量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 升,进而影响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氟氯炷排放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等。(2)改变下垫面状况,
如排干沼泽、围湖造田、砍伐森林,或者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都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 热量平衡,从而改变气温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为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发生了变化。
(3)大气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
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
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 依据右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
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 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 地区,气温较高。
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气流由等压面上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