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专业(方向)及班级
学生姓名
须与教务系统中的名称完全一致,下同。
指导教师
职称
单元格内容格式:宋体小四号, 不加粗,水平、垂直居中。
学 号
题 目
一、能是针对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第二,有关扒窃犯罪形态的研究。这一主题近年 来引起了很激烈的讨论,其中,以张明楷教授所撰写的《盗窃罪的新课题》为代表,其 主要观点是: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罪,不能将扒窃视为行为犯或举动犯,而仍应以行为人 取得一定的财物作为既遂标准。张明楷教授的这一观点也是目前的主流观点。第三,有 关扒窃犯罪竞合问题的研究。提及扒窃竞合问题的文章比较少,陈志军、翟金鹏的《扒 窃行为特征与追诉标准的司法认定研究》对扒窃行为与盗窃罪其他四种情形发生竞合时 的处理方法作了阐述,其主要观点是:按照社会危害性、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来判定 盗窃罪五种情形入罪门槛的高低。这为司法实践解决扒窃的竞合问题提供了思路。
总体看来,以上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学者们对扒窃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从最初对 扒窃的局部性调研拓展到对扒窃的一些概念性以及实质性的调研,为今后的法学研究创 造了条件。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对扒窃行为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从大多 数文章来看,多数学者仅仅是在研究盗窃罪的同时,将扒窃行为作为一个很小的章节加 以论述,涉及的范围也很有限,仅仅围绕扒窃的一两个性质讨论,还没有将扒窃的研究 拓展开。其次,对扒窃行为的评价不够全面。多数学者仅仅考察扒窃入刑的现实意义或 者扒窃入刑后的困境,但对其缺陷和局限性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再次,应进一步 细化扒窃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的解决方法,避免扒窃入刑成为一纸空文。扒窃入刑对理论 界和司法界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应结合实际,更加深刻地研究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运 用与发展。鉴于这些不足,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扒窃行为的研究,以求司法机关在对扒窃 进行认定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一) 扒窃概述
扒窃的概念
扒窃的特征
(1) 扒窃的地域性
(2) 扒窃对象的特定性
(3) 扒窃的公然性
(4) 扒窃的社会危害性
(5) 扒窃的主观恶性
(二) 盗窃罪中扒窃的认定
扒窃与其他盗窃情形的界限
(1) 扒窃与多次盗窃的界限
(2) 扒窃与携带凶器盗窃的界限
(3) 扒窃与入户盗窃的界限
与扒窃相关问题的司法认定
(1) 对“公共场所”的认定
(2) 对随身携带财物的认定
(3) 扒窃的次数、数额和形态的认定
(三) 扒窃入刑限制途径之探讨
起刑点的数额要求
携带凶器扒窃
“但书”的适用: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基于人身危险性的考量:偶犯、惯犯和累犯
扒窃的既遂与未遂
扒窃的既遂
扒窃既遂的标准
扒窃既遂的分类
扒窃的未遂
扒窃未遂的理论争议
扒窃未遂的认定
扒窃未遂的表现
四、主要参考文献
[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661-679.
(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876-890.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32-650.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75-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