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形式是“枝”,目的是“根”.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形式是“枝”,目的是“根”.doc

上传人:湘云 2022/7/5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形式是“枝”,目的是“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形式是“枝”,目的是“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被广大的音乐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但也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在实践这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同时,或矫枉过正,或顾此失形式是“枝”,目的是“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被广大的音乐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但也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在实践这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同时,或矫枉过正,或顾此失彼,或蜻蜓点水不到位。所以,现在有一句话说得比较概括:我们的教师不缺理念,缺的是新课程理念统领下的课堂教学行为。这种新理念统领下的课堂教学行为缺失所显露的形态很多,其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目的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且危害也最大。

案例描述

二年级音乐课,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六课:表演活动――《采山》。课堂教学从引入、展开直至学会歌曲,都进行得有板有眼,组织得也算严密,也不时有一些新教学亮点闪过。到巩固、处理歌曲,进行表演活动时,她是这样呈现的: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采山》这首歌,下面我们要来分成三个小组――演唱组、伴奏组、舞蹈组,大家按自己的意愿参加。
学生:(同学们一拥而上。最多的是打击乐伴奏组,看拿不到乐器了,悻而退之,再去找其他的。好不容易安排妥当。)
教师:每组推荐一个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请组长负责,讨论我们用什么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学生:以组为单位围成一个圈,热烈地讨论着,并试着去表演。(这时的教师在几个小组间转悠并稍有指点。)
教师:好,大家都准备得差不多了,我们一起来表演。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一组唱,一组用打击乐伴奏,一组跳起了自己创编的舞蹈。
一遍结束。教师小结:大家都做了很好的准备,表演得也很好,这首歌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

问题思考

这样的教学片段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堂里。我们现在不探讨这里的分组、讨论、表演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实际意义,因为这在每一节课里、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解中,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总会有着自己的想法,总体现着这位教学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品位。我们想谈论的是:这样的设计,注重的仅仅是形式,而没有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其这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里突显的问题有两点:
一、 没有教师悉心诱导、精心安排、有的放矢的所谓创编是低效或无效的;没有一定的课堂组织****惯、学科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讨论,也大多是低效或无效的。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音乐课的设计、教学中看到诸如学生小组讨论,歌词、旋律、律动等创编环节,可是在小组讨论安排前,对于讨论的组织、讨论的主题、讨论的结果预期等都没有认真做过设计,而一些根本不需要的、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对创编更是在没有充分诱导、技术过度、目的明确、难度可控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创编,所有这些,其结果可想而知。我在私下问过好几位教师,你设计的小组讨论想达到什么目的?其价值有多大?你设计的创编学生能行吗?这样的创编有实际意义吗?等问题。可得到的回答却是惊人的相似: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有这个,新的课程理念不是时兴这个吗?原来,教育也有时尚,他们是在玩时髦。产生这种想法的诱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