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胃痛(中医)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蹩脚的工人总是说工具不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能克服任何恐,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养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又当邪正兼顾。
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别使用散寒、消食、 理气、泄热 、化瘀 、养阴 、温阳等法。实者祛邪使通,虚者助之使通。
用药应做到:祛寒勿过于辛燥,养阴谨防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瘀宜兼理气。
临床分型治疗
实证 虚证
寒邪客胃证 胃阴亏损证
饮食伤胃证 脾胃虚寒证
肝气犯胃证
肝胃郁热证
瘀血停胃证
寒邪客胃
主症:有受寒饮冷史,胃痛暴作,恶寒
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止痛。
方药: 良附丸
姜
生姜
性味辛温
疏风散寒 温中止呕
适用于胃痛兼有风寒表证者或伴有呕吐者。
干姜
辛热
温中化饮
适用于胃寒较重,兼 有水饮内停。无论寒邪内侵之实证与阳气不足之虚证均适用。
高良姜
辛热
专攻温中止痛
善于温散脾胃寒邪
饮食伤胃
主症:暴饮暴食史;胃脘胀满疼痛,
拒按,嗳腐吞酸。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消食化积
保和丸
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 茯苓、半夏、陈皮
酒食 肉食 面食 食热
理气和胃
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
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本型胃痛乃肝气横逆所致,故立法处方均以治
肝为重点,《临证指南医案》“治肝可以安胃,
凡醒胃必须治肝” 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阴”原则,使
木气条达,胃不受侮,毋伤肝阴,毋耗胃液。
柴胡疏肝散
柴胡、香附 白芍、川芎、陈皮、枳壳
疏肝解郁
理气止痛
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
杂,口苦口干。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
丹栀逍遥散
牡丹皮、栀子、柴胡、 茯苓、白术、甘草
白芍、当归、薄荷
清肝泄热 健脾益气
瘀血停胃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
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
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失笑散合丹参饮
蒲黄、五灵脂、 丹参、檀香、砂仁
活血化瘀
理气和胃止痛
胃阴亏损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
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
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麦冬、生地、 川楝子
芍药、甘草、枸杞子、当归
养阴益胃
和中止痛
脾胃虚寒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
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黄芪、饴糖 桂枝、生姜 芍药、炙甘草、大枣
益气健脾
和胃止痛
温中
预防与调摄
胃脘痛患者,要重视饮食与精神方面的调摄。
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
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暴
饮暴食,或饥饱无常。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
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
病案分析
辩病辩证依据:肝主疏泄而喜条达,患者自绝经二年来,情绪不稳,心烦易怒,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胃郁热,逆而上冲,故嗳气泛酸;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则口干口苦;肝火上扰心神,则夜寐不安,早醒梦多;大便干结,喜喝冷饮,舌质红,苔黄腻,均为里热之象;脉弦数,乃肝胃郁热之征。
总结
胃痛多由外感邪气、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
主要病变脏腑在胃,常与肝脾等脏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