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道德经有感.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道德经有感.doc

上传人:1542605778 2022/7/6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道德经有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当老师叫我们读《道德经》时,心里暗暗在想区区古人写的东西到底有什么读的意义。于是心里很不满的去图书馆借了***德经作为一种应付,可不经意的一看,真让我自惭形秽。读完整本道德经,才发现古人的智慧,尤其是老子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道德经》。里,被自然一次次的还之以颜色,这不得不令人深思。老子教导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应该没有选择,只有接受。人们因此认为,老子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是消极的和无为的。其实,正如老子所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着自然,所谓的消极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福音和一种最积极的结果。相反,那些倡导所谓积极的人会发现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带给 人类的是使人们走向灭亡的道路和最消极的旅程。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 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在《经典释文》中,陆德明解释王弼《道德经注》时曾指出:“德,道之用也”。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 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徳”虽排于“道”之后,但极具现实精神。《道德经》通过“德”这一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 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 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德,不是道德,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也就是我们该怎么活,该怎么为人处世,又该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世界上最温柔的事物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
“柔德”所在。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 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 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水给人以心灵的释然,以生活的动力,以处于天地之间行动的规则。“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应该是老子给水最高亦是最好的评价了吧。水的力量有多大,我不知道,有多柔,我也不知道,可我知道我的手攥不住它,知道它能摧毁房屋,也能解渴,同时滋润万物。可有多少人是乐水的人呢?“宁静致远”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真正的虚极和笃静必是一种壁立千仞的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