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隐性采访浅析.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隐性采访浅析.doc

上传人:湘云 2022/7/6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隐性采访浅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隐性采访浅析
陈静 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进行的采访,是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主要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或是真实采访意图,以***、偷录为主要手段对人事进行的一种非常规采访活动。隐性采访是有特殊使用条件和限制。
隐性采访浅析
陈静 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进行的采访,是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主要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或是真实采访意图,以***、偷录为主要手段对人事进行的一种非常规采访活动。隐性采访是有特殊使用条件和限制。
隐性采访,也称“暗访”、“隐蔽采访”等,港台地区****惯叫法则是“秘密采访”、“化装采访”、“匿名采访”等,是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很早就被国内外记者运用于实践之中。近年来,各级媒体在新闻事件的调查中,频繁使用隐性采访的方式,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在对令公众深感嫌恶的现象的披露上,使受众有更清晰的痛快淋漓之感,从而赢得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十余年屹立不倒,吸引人之处在于它能满足广大受众某种需要的能力,比如说隐性采访,它能满足人性里无从去除的窥私欲。越是关于别人的不好的一面,越是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获得的消息。就越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我们认为,新闻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求新,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不可避免的使用隐性采访。吸引新闻媒体追求非正常渠道的信息的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记者采访中获取真实材料愈来愈难,正常的采访受到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的阻挠。由于利益相关,地方各级主管的保护使得公开采访更为困难:特别是我国行政机关实行问责制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及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采取了许多妨碍新闻采访的措施。各单位各部门只对正面的新闻报道感兴趣。
其次,受众赞成、认可隐性采访。在现代社会中,公众急切需要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消息,尤其是揭露现实中阴暗面的事实,以端正党风,净化社会空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隐性采访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这种需要,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最后,由于受众对于各种新、奇、特的报道情有独忠,而各新闻媒体在深切感受这一点的同时,乐于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于是,当事的记者们接连不断地采用暗访和***的方法,即使有些受众感到不妥,也会谅解。
从新闻发展角度看,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中的一种畸形成长。虽无明文禁止,但亦在法律保护之外。目前之所以尚未受到舆论的普遍谴责,是因为被揭露的事情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
目前的情况下,各媒体在日常使用隐性采访方式上,存在滥用情况。滥用隐性采访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诱导式“钓鱼”采访。在隐性采访中,因诱导而致的新闻结论存在模糊性。这不仅会混淆事实,而且采访者本身也可能陷入法律纠纷。记者暗访中的语言、行为的主动、被动是至关重要的分水岭。有记者采访卖假发票的情况。假扮成购发票者,问“有假发票吗?”等。这属于典型的记者主动。如果对方问:“需要假发票吗?”,则属于对方主动。记者被动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诱导”违法犯罪行为之嫌,可以避免道德上的困境。
第二,过度介入式采访。记者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是随意的,想装扮成什么就装扮什么,没有任何限制。记者不能装扮成政府工作人员、不能装扮成司法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