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对传统人性论之争的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传统人性论之争的反思.doc

上传人:w8888u 2017/6/7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传统人性论之争的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传统人性论之争的反思【摘要】人性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之争伊始,此一争论绵延两千多年。笔者对人性论问题提出了两点反思:一是运用现代的一些思维方法反思人性论之争的论证方式;二是反思人性论之争中对动物性即人欲的蔑视,并试图给予人欲以合法性基础。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关键词】人性论论证人欲【中图分类号】 B825 【文献标识码】 A 人性论之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探讨主题之一,作为文化基因或隐或显地决定着中国几千年的思维方式、日常伦理。近代以来, 人类在生存条件、思维方法和文明成果上都?c 过去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为人性论之争注入了新的理论资源和思维方法,重温人性论之争或许能有一些新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之争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但没有进一步阐释其根源,没有探寻其本心自觉的根据。由此开启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后世绵绵不绝的讨论。何为性?孟子认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并作出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解释。在形而上的维度上,孟子认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也就是说性源于天。在形而下的维度上, 孟子列举了一些经验层面的例子, 比如看到孺子入井出手相救,“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原因是人本性使然。所以孟子提出了人之性善。人之性善,但恶又是显而易见的,在孟子看来口目耳鼻四肢的欲望所带来的都是恶,但是这些恶并非属于人性。另外,这些恶也深受环境的影响,“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 告子上》)人之善端与动物性相比,区别仅仅是“几稀”, 怎么才能扩充之并产生善行呢?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由于人的本性是善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所以孟子主要通过内省的方法,包括通过立乎其大、尽心、知性、养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人人都可以成就伟大的人格。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说。荀子与孟子在人性论上的不同观点首先体现在对“性”的内涵的不同理解之上。荀子批评孟子道:“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 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荀子? 性恶》) 荀子认为能够通过学习而得到的应该是人为的伪而不是性,诸如礼义这些孟子所说的人之性是混淆了性和伪。孟子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视为人之性,而荀子则是将“人同于禽兽者”视为人之性。荀子讲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生之和所生, 精合感应, 不事而自然为之性。”(《荀子? 正名》) 荀子将人的各种欲望,包括食色情欲等都归之为人之性。在荀子看来,人都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如果顺之,则辞让亡、忠信亡、淫乱生, 只有通过学习礼义之道, 才能出现辞让等行为。由此, 荀子得出结论: “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恶》) 由于人性论之争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持续地得到了思想家们的关注。汉代的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性三品说,董仲舒认为人生来就有区分,传统所谓圣人的圣人之性是生来即为善,最差的人生来的性即为恶,这两种人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处于绝大部分的是所谓中民之性,包含着善和恶两种倾向。宋明理学使人性论之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程提出性有两大类:一类是“天命之谓性”,另一类为“生之谓性”。前者是在人未生而已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性, 是绝对的善。这个性的内容也可以称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后者的内容包含继承于前者的“五常”, 但由于受身体影响又有很多恶的地方。朱熹继承了二程的人性的二重划分并借鉴张载的人性论, 认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人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结合,天地之性受禀于天,是至善的,但因掺杂了气,又会表现出恶之处。对人性论思考方式的反思纵观两千多年中国思想家对何为人性的思考,在论证人性的思维方法上大体可以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 思维方式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我们运用现代的一些思维方式反思一下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中的思维方式。对何为人性的形而上论证的反思。在论证人性的来源上,孟子、二程、朱熹等采用了形而上的思考方式。按照现代的思维方式来看, 形而上的论证是不牢靠的。康德详细地考查论证了知识的合法性问题。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知识的构成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感性提供对象的表象,其二是知性运用概念对这些表象作出判断,从而形成知识。也就是说知识的构成既要包含先天的认识形式又要包含后天的经验,二者缺一不可。康德又认为,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理性的一种误用。理性有一种天然的冲动,这种冲动会对因果序列作出无限的追